本報訊(實習記者 陳雪 記者 何欣潤)“我為楊家灣新打了蓄水壩和地壩,讓村民養魚、養鴨、育苗,既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又增加了就業崗位。”提及對楊家灣村的傾心投入,吳起縣政協常委李科義說,對楊家灣的牽掛,是從1996年修路開始。
2005年起,李科義當選了吳起縣政協委員。他的金輝建筑工程公司,已經完成了50多項工程。而這樣的二級建筑企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1988年,李科義走出吳起縣周灣鎮楊家灣村,白手起家,開始了他的建筑事業。第二屆陜西經濟百杰人物、西部十佳驕子……無論帶著怎樣的榮譽,李科義都沒有忘記,自己是從楊家灣走出來的。
“90年代,我積累了人生第一筆財富,大概有10萬元。”李科義惦記著家鄉的道路不暢。他說,那時候,楊家灣的路連架子車都走不過去,村民們的糧食沒有辦法運出去銷售。為了解決該問題,1996年,李科義拿出2萬元,為家鄉新修8公里道路。由于楊家灣的學校十分老舊,下雨天漏雨嚴重,無法正常教學。2004年,李科義又籌資7萬余元,為楊家灣村修建一所希望小學。六孔磚窯、一個小院,保證了村民孩子最基本的上學問題。
“2007年,我們村考出了第一個大學生,卻沒有錢上學。”李科義小學期間便因為家庭貧窮輟學,他不想這樣的悲劇發生在他人身上。每年6000元,四年24000元,李科義給家鄉供出了第一個大學生。從此,李科義便開始他的慈善之路。十年來,李科義每年救助數十名大學生。目前,已經花費400多萬,圓了200多個學生的“大學生夢”。此外,他還先后給五谷城鄉桐寨村捐助17萬元新農村建設款。
李科義說,幫助孩子們完成學業,也是扶貧的一種方式。至少從子女開始,家里的生活就有所改善了。除了資助學生,李科義還給楊家灣的村民尋找產業出路。“這個村子很落后,以前沒有產業。”李科義先用了29萬元投資了人畜飲水工程,又捐了100萬元建設楊家灣仿古式新農村。如今,李科義籌備成立農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吸納當地農民入股參與。他為楊家灣新打的蓄水壩和地壩,讓村民從事養魚、養鴨、育苗等產業。既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又增加了就業崗位。
李科義不僅投資建校、修筑道路、資助大學生,還竭盡全力辦好企業。2007年,投資3600多萬的志丹縣體育場改擴建工程,被評為志丹縣2007年十大主導工程亮點工程;吳起縣街道改造工程被評為市級優良工程;2003年開辦的百盛市場,安排就業崗位100多個……身為政協委員,在發展建筑事業的同時,李科義發現,吳起舊城改造后街區的配套設施滯后,使得城市整體不夠美觀。李科義告訴記者,街道拓寬后有的樓房距離街面太近,人行道太窄。李科義的建議受到吳起縣政協重視,縣政府采納后,已經開始拆遷影響人行道的建筑,拓寬人行道。
李科義說,作為一名企業界的委員,他始終把依法辦好企業、盡力擔當社會職責作為第一要務。在立足本職的同時,要時刻奉獻社會。不忘鄉親、不忘回報社會。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