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明在秦嶺大熊貓論壇上作主旨演講
□首席記者李榮文/圖
“我們不要以為有了錢就一定能改善環境,這是錯誤的,公益不是捐錢,公益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根植于我們心中、流淌在血液里的。”11月19日,在秦嶺大熊貓論壇上,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阿拉善SEE公益機構理事、西安立豐企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顏明作為特邀嘉賓,向參會人員分享了秦嶺大熊貓保育項目經驗,充分體現了優秀企業家在生態保護領域的責任與擔當。
保護環境需科學施策
提起阿拉善SEE公益組織,也許大家并不陌生,但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要成立這樣一個組織?剛走上講臺,顏明就向大家拋出了這個問題。
“其實,這個組織最早是由十幾個企業家發起的。”顏明說,2014年,一些愛心企業家為解決北京的沙塵暴問題,去尋找源頭,直到找到內蒙古阿拉善蒙騰格里拉沙漠時,就暗下決心,必須從荒漠化治理開始。
2014年6月5日,由中國近百名企業家在阿拉善蒙騰格里沙漠月亮湖畔正式成立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它是中國首家以社會責任為己任,以企業家為主體,以保護生態為目標的社會團體。
成立之初,阿拉善SEE生態協會只有70多個會員,目前已經發展到950多個企業會員。
從最早的荒漠化治理到現在的不局限于荒漠化治理,現如今,阿拉善SEE生態協會隊伍不斷壯大。
“為保護秦嶺大熊貓和朱鹮,提高公眾對野生動物的認識和秦嶺生態的保護意識,帶動更多的地方企業家投身到秦嶺生態保護行動中來,我們提出‘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人維護一方水土’的口號。”顏明說,在實踐過程中,他們發現秦嶺的大熊貓正面臨食物短缺問題,經過探討,他們決定通過建“熊貓食堂”來解決這一問題,進而保護秦嶺生態。
今年6月,阿拉善SEE西北項目中心“鹮田一分”朱鹮棲息地農田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在陜西漢中朱鹮國家自然保護區啟動。
所謂“鹮田一分”,就是在每畝稻田中特別為朱鹮留出一分田作為覓食區,覓食區內嚴格禁止任何生產活動,長年保證蓄水,并要定期投放泥鰍、魚、蝦等,以修復水田的生物多樣性,確保朱鹮在野外有充足的食物。
“項目擬在五年內修復500畝水田,在每畝稻田中留出一分朱鹮覓食地。”顏明說,“鹮田一分”在改善和修復朱鹮棲息地生態環境的同時,實現朱鹮種群數量和農戶收入增加的雙贏目標。
殘疾人通道在人心里
“我們總以為捐錢捐物就是公益,實際上,公益是一種生活方式,它是根植于我們心中、流淌在血液里的。”顏明說,當大家看到有人在蓋樓時,特意留了寬敞的殘疾人通道,大家會說這個老板很有良心,但這個殘疾人通道僅僅是表面行為,其實,這個通道就在人的心里。
顏明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投身于公益環保事業,但僅有激情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有科學性,只有通過科學的方法,才能用商業的力量推動公益健康良性發展。
“我們的使命是凝聚企業家精神,留住碧水藍天,但我們絕不是簡單的企業家。”顏明表示,凝聚企業家的精神做環保,這種精神,就是追求效益,只有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和科學的管理方法,企業家一定能在公益環保事業上作出更多的貢獻。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