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陽光色調恬淡,山里的風帶著微微的涼意沁人心脾。11月7日,省政協深度貧困縣脫貧攻堅三級聯動民主監督專題調研組在白河開展調研的第二天,來到了倉上鎮天寶村。
天寶村曾是白河最偏遠、最貧窮的后高山自然村,交通不便,土地貧瘠。而今,一條6米寬的瀝青路從山腳蜿蜒而上到山頂,路的中線由藍、黃、綠三種顏色組成,沿著這條“彩虹路”進入天寶現代農業示范園,錯落有致的層層梯田如同一幅舒卷開來的山水畫卷展現在眼前。大家都很訝異眼前這個“世外桃源”曾經怎么會被稱為“亂石窩”呢?
“土無三寸厚,地無百畝平,日曬三天地冒煙,雨過三天光石板,這樣惡劣的自然環境長期阻礙著白河的發展.......”在園區里的“三苦”精神紀念館,通過記錄歷史的珍貴照片和影像資料,調研組成員這才看到昔日的“亂石窩”是怎樣的一副景象。
為了戰勝窮山惡水的先天環境,白河縣天寶現代農業示范園率先探索“山上建園區、山下建社區、農民變工人”的循環發展模式,將全村6000多畝山林土地一次性集中過來,實行規模經營,在園區內修建大棚,移栽木瓜園、種植中藥材、培育園林苗木、建立現代煙草基地、發展畜牧養殖以及大力發展園區生態旅游業,把山上園區打造成了“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生態觀光農業”為一體的現代農業體系。
在山下規劃新建的安置社區里,500戶從山上園區搬遷下來的群眾住進了干凈整潔的新房,社區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更重要的是不但居住條件得到了改善,而且山上園區就能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群眾有了穩定的增收就業渠道,生活再也不愁沒保障了。
“走進新時代,全民好運來。城鄉無差別,生活真精彩。”看到群眾的日子過得這么紅火,調研組的王俊平委員不禁感嘆到。在社區新開的一家玩具加工廠里,一些要在家照顧孩子和老人的婦女在這里找到了“新營生”。“我要照顧孩子,無法出遠門務工掙錢,來這里做工,孩子就在旁邊的幼兒園上學,方便的很!”廠里的女工高興的說。
近幾年,以天寶園區為典型的易地扶貧搬遷模式在白河縣各村鎮被“復制”??ㄗ渔偟年惽f社區依托生態茶園,扎實推進產業園區建設,累計發展生態茶園1.8萬畝,率先實現“人均一畝茶目標”;西營鎮的天逸社區里電子廠、玩具廠讓人們可以“樓上居住、樓下上班”,鎮上共6個社區工廠讓老百姓安居又樂業......
易地扶貧搬遷的“白河模式”讓貧困群眾搬出新天地,挪窮窩、移窮業、斷窮根的“扶貧套餐”讓貧困群眾邁向新生活,一條條發展的“彩虹路”通往了白河的溝溝岔岔。(雷文姣)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