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在于春。
放眼三秦大地,麥苗正返青,田野添新綠。農機轟鳴,噴霧機、微耕機齊上陣,一派生機勃發的景象。
2018年,我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糧食總產增長2.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2%。一幅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斑斕畫卷正徐徐展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重農強農的號角在這個春天格外嘹亮!
讓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成為激蕩在廣袤土地上最美好的夢想,也成為我省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目前,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改革完善相關機制和政策,推動區域優勢互補、城鄉融合發展。
2018年,我省全面推進以清產核資為重點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通過改革,舊的體制機制束縛得以破除,更多的農村資源被不斷盤活,更多的城鄉要素得到充分流動,推動城鄉均衡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榆林市市長李春臨表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大力補上農村農業短板,讓更多資源配置向“三農”傾斜,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
他建議,要均衡配置公共資源,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財政投入向農村傾斜,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改造進程,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完成新一輪農村電網升級改造。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村子通公路、通電、通電話,既有現代文明,又具田園風光。
全國人大代表、合陽縣黑池鎮五豐社區黨總支書記雷溫芳說,近年來,農村面貌發生了很多可喜變化,但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她告訴記者,在一些農業大縣,用水需求大,但是水資源緊缺,影響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她建議,要進一步加強水利設施建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全國人大代表、山陽縣南寬坪鎮安家門村黨支部書記寧啟水表示,電網是重要的基礎設施,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對振興鄉村經濟具有重要意義。他建議,進一步推動農村電網提檔升級,提高農村電網供電質量和供電可靠性,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用電條件。
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農業科技改革創新,大力發展現代種業。這句話,讓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校長助理霍學喜感觸頗深。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在我國農業、種業日益融入國際市場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加大種業科研投入,增強農業特別是種業的核心競爭力。”霍學喜說。
近年來,楊凌示范區在種業發展上貢獻了不小的力量。其中,“西農979”“陜單系列”等小麥、玉米優良品種享譽全國。“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農業基礎研究上還比較滯后,引領農業轉型升級的技術還比較少。”霍學喜建議,應加快整合科研力量,強化生物工程技術等前沿性學科的研究;建立穩定、持續性的種子基金,加大種業科研投入;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形成利于品種創新的良好氛圍,為種業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注入持續動力。
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空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教授趙銥民表示,希望能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有關法規政策。“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統籌銜接的一個有效例證,既讓百姓實現生態脫貧,又使生態環境發生巨大改變。”趙銥民說,近年來,通過實施退耕還林,我省綠色版圖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生態環境大大改善,實現了生態脫貧與綠色發展共贏。
趙銥民建議,進一步擴大退耕還林規模,建立退耕農戶利益長效保障機制,加快修訂退耕還林條例,使這項利生態、利發展的政策能夠延續好、實施好。(記者 陳艷 喬佳妮)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