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8年,“三個經濟”無疑是媒體關注陜西的熱詞和高頻詞。“三個經濟”體現了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新時代要求,是陜西搶抓“一帶一路”機遇,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住陜全國政協委員方光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三個經濟”按下了陜西發展快捷鍵,國際航線不斷增加,鐵路樞紐吸納能力顯著增強,境內外來陜游客增速全國靠前。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光華表示,既要“暢通血脈”,更要“強身健體”。
“三個經濟”
打開陜西發展新格局
“三個經濟”是省委、省政府對陜西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價值定位的一個全新認識,它準確把握到陜西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樞紐價值。采訪伊始,方光華就給出這樣一個定義:“‘三個經濟’拓展了陜西事業的視野,進一步明晰了陜西事業的格局,按下了陜西發展的快捷鍵。”
截至2018年,西安已經開通國際(地區)航線64條,連通全球29個國家、53個樞紐和著名旅游城市。全省開通、加密全貨運航線18條,其中國際航線6條,連接多個國際航空樞紐節點,初步搭建起了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航空物流網絡。“西安咸陽國際機場2018年旅客吞吐量位列全國第七,這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但現在看來還有上升空間。”
方光華透露,到2020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際航線總數力爭要達到100條左右,真正把陜西打造成一個國際航空樞紐。
“鐵路的吸納能力也在顯著增加。”2018年,中歐班列(長安號)迎來爆發式增長,全年共開行班列1235列,是2017年的6倍多;運送貨物120.2萬噸,是2017年的5倍多。
“現在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都通過長安號運輸。去年中歐班列(長安號)重載率和滿載率均達到了99%,居全國第一。”方光華介紹。
既要“暢通血脈”
更要“強身健體”
對于陜西“三個經濟”未來的發展,如何走好布陣后的中期局,還應該在哪些方面落子?方光華坦言,陜西大力發展“三個經濟”,還面臨很多挑戰。尤其是如何大力發展流動經濟,方光華給出答案:既要“暢通血脈”,更要“強身健體”。
陜西內陸港所獲準國際貨物進口指定口岸種類還比較少,能接納的國際貨物的種類較少,與沿海口岸相比,還有差距。我們要結合陜西自由貿易區的定位,在國際貨物進口方面形成品牌。方光華坦言,這是陜西今后要努力的一個方向,“要讓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航空公司共同參與建設,形成多方合力。今年李克強總理政府工作報告在這方面有不少舉措,這是陜西‘三個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
在“強身健體”方面,方光華認為:“應該從兩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方面,陜西要在高新技術產業布局上實現突破,尤其是研發、生產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高技術產品;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一定要深度融合。”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