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宣傳貫徹全國兩會精神
記者 孫鵬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
全國兩會關于“三農”工作的部署讓我省干部群眾倍感振奮、倍增干勁。大家表示,將錨定目標任務,結合自身實際,積極改革創新,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開創陜西“三農”工作新局面。
扛穩保障糧食安全責任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著國計民生。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
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昝林森對糧食安全問題尤為關注。多年來,昝林森常常深入田間地頭,聚焦耕地保護、種質資源培育、發展旱作農業等開展走訪調研,同時加強對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為大家開展農業生產提供服務。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要嚴守耕地紅線、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把地力提升和種業創新工作抓緊抓好,積極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強化節本增效、節糧減排綜合配套技術研發集成和示范推廣工作,穩定畜牧、漁業基礎產能,促進農牧漁業相得益彰高質量發展。”昝林森說。
昝林森表示,將認真學習貫徹全國兩會精神,結合自身工作做好調查研究和建言資政,為保障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近年來,代耕代種社會化服務迅速“走俏”田間,破解了“無人種”“不會種”難題。
3月17日,渭南市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石宇鋒通過電子屏幕,查看合作社托管的幾處麥田的實時狀況。
石宇鋒所在的合作社種植麥田超3萬畝。他介紹,有了科技助力,現在幾百、上千畝的麥田,只要一個人就能在手機上完成水肥配比、水量調整、出水時間控制等操作,糧食生產實現了省工省力。
“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越來越明顯的作用,讓我堅定了糧食生產的信心。”談及自己的目標,石宇鋒說,“當前主要是管好托管的土地,確保實現豐產;未來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回到農村發展農業,為保障糧食安全貢獻青春力量。”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富民產業
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基礎和關鍵。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林下經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延鏈增效、聯農帶農,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從北京回來,全國人大代表、米脂縣高鹼桂玲蘋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姬桂玲立刻投入到果園打理中。
姬桂玲的家鄉米脂縣位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被認定為蘋果優生區、陜西省優質蘋果生產示范基地縣。姬桂玲經營著500畝果園,并把果園打造成集蘋果生產、包裝、貯藏、銷售和農資供應、果畜配套于一體的山地蘋果示范園,解決了9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我將繼續扎根田園,大力發展山地蘋果產業,并圍繞產業發展所需積極建言獻策,帶著鄉親們把蘋果種得更好,讓大家在‘家門口’就能賺到錢、過上好日子。”姬桂玲說。
3月15日,寶雞市陳倉區太公廟村黨總支書記張明科帶著菜農穿梭于村上智慧農業產業園的溫室大棚,仔細查看剛引進的高品質蔬菜的長勢,并與技術人員討論水肥一體化的精準管理方案。該村通過引進國外優質品種和建設冬季暖棚,實現蔬菜種植四季不間斷,年產值突破300萬元大關。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院校的合作,引進更多高產優質的新品種,提升蔬菜產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讓太公廟村的蔬菜賣得更好。”張明科說。
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持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杜海峰認為,這一部署體現了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化與細化。
“建設美麗鄉村,需要進一步完善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提升‘硬件’;推動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軟件’。通過環境整治、生態保護等措施,打造美麗宜居的鄉村環境,不僅能夠提升農民的幸福感,還能為鄉村旅游等新興產業發展創造條件。”杜海峰說。
“統籌城鄉融合與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們核心研究領域之一。我們將認真貫徹全國兩會精神,通過后續的走訪調研和系統研究,跟蹤相應政策的落實情況,并就發現的問題提出政策建議,為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共同富裕作出貢獻。”杜海峰說。
鄉村的“美麗資源”,也會變成“美麗經濟”。近日,位于西安市高陵區耿鎮街道釣北村的涇渭分明·拾光農場正式開園。園內繁花似錦,春意盎然;在不遠處的涇渭分明觀景臺,春日美景與游客歡聲笑語交織。
“依托涇渭分明自然景觀和露營、萌寵互動、‘坦克’越野等游玩項目,我們村走上了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釣北村黨支部書記張鋒介紹,“再過一陣子,農場旁邊的300余畝油菜花將迎來花期,會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賞。”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