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的倉儲、分揀、運輸和投遞等環節每天都會涌現出海量的數據,西安郵電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張鴻在調研時認為,面對海量數據,快遞行業需要增加大數據方面的投入,不再僅僅把大數據看作是一種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的信息技術,而是把大數據看作是一項戰略資源。通過構建大數據平臺,挖掘出隱藏在數據背后的信息價值,充分發揮大數據給快遞企業帶來的發展優勢。
張鴻建議,快遞企業應利用大數據資源,幫助電商企業進行庫存管理,開展全國多倉庫建設,從而幫助電商企業提高物流效率,縮短消費者的等待時間,從目前單個商品長距離配送轉變為“全國多倉庫集中預配送+單個商品區域內短距離配送”,提高商品的配送效率。
通過大數據平臺,規劃最優選貨路徑,利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快遞業倉內系統可以根據商品的歷史出庫數據和儲位數據情況,對具有相似屬性的訂單進行地理位置上的分類,將局部區域的訂單集中在一起,用算法取代人腦規劃最優揀貨路徑,用代碼代替人腿協助揀貨員奔跑,從而提升運轉效率;智能分揀設備與數據采集、信息化服務等相結合,可實現包裹稱重、讀碼后的快速分揀及信息記錄交互等工作,提高分揀效率及自動化程度,并提高分揀準確率。
張鴻舉例,由于快遞的投遞時間和收件人的可取件時間不一致,因此,類似菜鳥驛站、代收點、智能快件柜等服務設施已經大量建立起來了。但目前對這類服務設施的需求規模和需求特點把握不準,閑置和不夠用的問題同時存在,一些服務設施與居民的住所相隔較遠,使用的便利性大打折扣,生鮮配送的存儲需要冷藏設施,而目前的服務點和智能快件柜普遍達不到存放要求。
他建議,以大數據平臺為抓手,連通“最后一公里”,需要對快件的基本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從而測算出服務設施的配比數量、建設位置,提高設施的利用率,增強設施的便利性,從而進一步促進快遞業的高速發展。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