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西安啟動“三改一通一落地”工作,要求在600天內對全市3645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老舊小區生活的絕大多數都是中老年人,改造中如何讓老年人在老舊小區里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成為委員們聚焦的話題。
推進適老化改造 讓老舊小區不光“好看”更要“好住”:省政協委員任佳琳通過走訪調研發現,西安老舊小區缺乏適老化設施。“目前一些老舊小區雖然樓層都不算高,一般只有5層、6層,可這個高度對于老年人來說,卻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日常出行,甚至有不少老年人因為沒有安裝電梯,長期無法下樓,成了‘不接地氣’的‘懸空老人’。”
她說,在西安老舊小區改造方案中,針對老年人的15分鐘便民圈是重要一環,包括便利店、老年餐廳、老年大學等,尤其是老年餐廳的需求極大,在走訪中發現蓮湖區在社區老年餐廳的配套上做得非常好,有老年餐廳10家,不過調查中也發現由于做老年餐廳利潤微薄甚至虧損,不少人退出“老年餐廳”,堅持下來的也有困難,其他關于社區醫院、社區老年大學等適老化的配套項目更是缺乏。
為此,任佳琳建議:一是多方協調爭取理解、多舉措加快電梯加裝工作。要盡快給老舊小區安裝電梯,讓“懸空老人”們有機會下樓活動和娛樂。可以借鑒外地的經驗,如專人代辦方式,各個區、街道設立專門機構,印制手冊把程序清清楚楚地告訴居民,專人幫助大家優化辦理各類手續。除了政府根據樓層高低相應補助外,建議允許居民提取住房公積金、住宅專項維修基金,建議先用后付款,租賃式加裝電梯。
二是在老舊小區改造中加大無障礙出行的設施建設。在小區改造細節上要多替老人考慮,人行道要平整、防滑,人行道在各種路口、出入口設置坡道;如遇臺階以坡面改造,形成輪椅坡道;建筑出入口到室外公共活動場所設置無障礙通道,在公共區域附近設置無障礙衛生間。
三是老舊小區改造中要關注老年人精神生活,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針對有些小區場地太小無法建立老年活動區域的,建議協調相關部門把小區的違建拆除,拆墻拆違騰出來空地,增設公共活動空間;對一些入不敷出的老年餐廳建議能給這些企業配套稅收、財政等政策支持;完善15分鐘醫療圈,增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四是吸引物業進駐構建長效管理機制。有些小區規模太小,市場化的物業企業如果進駐小區,營收難以打平,建議將迷你小區化零為整,將相鄰的幾個小社區整合成一個大的居民片區。
五是鄰里守望,建立老舊小區居民互幫互助治理模式。老舊小區居住的老年人在生活、就醫、購物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困難,建議鼓勵這些小區建立像螢火蟲志愿者服務隊、藍蓮花志愿者服務隊這樣的社區志愿者,鄰里守望、互幫互助,讓老年人在社區里感受到家的溫暖。
小區嵌入市場化運營的養老機構 滿足老年人就近養老需求:省政協委員劉勇建議,在西安市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增加養老服務。他表示,隨著老舊小區“老齡居民”不斷增加,生活社區適老性低、老年人出行、活動困難等問題也日益突出。讓居住在老舊小區中的老年人能夠老有所樂、老有所養,正是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的目標與方向。
目前,西安市老舊小區量大面廣,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外部環境功能等方面普遍存在問題。適老化改造過程中業主的利益訴求不同,比如在加裝電梯、增設停車位以及燃氣改造的過程中,支持和反對兩種態度都普遍存在。另外,社區養老集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兩種方式的優點于一體,是針對我國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老齡化問題所提出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但這種養老方式并未得到廣泛推行。
他建議,西安市要穩抓小區配套設施改建。充分考慮老年人的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需要,對城鄉老舊社區、老舊樓房及生活服務、市政管網基礎設施、醫療衛生設施、文化體育設施等進行適老化改造,盡可能滿足居民養老需求;打造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老舊小區改造的共治共享模式。政府以居民需求為導向,建立起人與社區的緊密聯系。打造以小區自治為基礎的“小單元治理”機制,促進居民參與社區事務,將居民自主事務的管理決策權交還給居民,同時推動更多責任主體參與項目實施;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滿足就近養老需求。通過競爭機制在社區內嵌入一個市場化運營的養老機構,具體可以采用政府托底購買服務、社區完善服務功能等運營模式,通過日托、助餐、助醫、助行、助潔等便捷服務,輻射到社區有需要的老年人群體,滿足老年人就近養老的需求。(朱雪嬌 文艷)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