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家門口的村道走1860步,在自留地旁邊的崖畔下,每年春天,這里都會盛開一叢叢迎春花,母親干完農活,總會采摘幾朵給丫丫插在頭上,花兒映紅了母親的笑臉,那是丫丫最幸福的時刻。母親離家出走后,丫丫經常在這條路上徘徊,直到“于伯伯”走進了她的生活。
丫丫口中的“于伯伯”,大名叫于小奇,是渭南市臨渭區的一名政協委員。2017年3月21日,臨渭區政協發出“一對一結親助學”動員令,號召全體政協委員與貧困家庭孩子開展“一對一結親幫扶”,并把“結親幫扶”納入各界別委員履職督促考核內容,丫丫由此與于小奇委員結緣。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教育扶貧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途徑。”臨渭區政協主席陳根許介紹說,區政協經過在陽郭鎮肖底村、橋南鎮秦陽村逐戶摸底,多次調研,決定將破解教育致貧作為本屆政協發揮職能作用的著力點,幫助寒門學子點燃夢想,助力全區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臨渭區政協動員令發出后,委員們迅速行動,通過政協推薦、個人自選等形式,每名委員與一名貧困學生建立結親幫扶關系,通過采取經濟上扶持、學習上幫助、精神上關愛、心理上疏導、情感上親近等舉措,引導貧困家庭孩子健康成長、快樂生活,幫助他們放飛夢想,早日成為社會棟梁之材。
在這場愛心助學行動中,臨渭區政協動員委員走進農家,詢情況、送關懷、圓夢想,有力彰顯了助力脫貧攻堅的政協擔當。
丫丫是委員結親幫扶對象之一。丫丫的家在陽郭鎮胡寨村,父親患有精神疾病,母親迫于生活壓力離家出走,爺爺奶奶常年患病,9歲的丫丫和弟弟如同風雨飄零中的一對苦菜花。第一次走進丫丫家,面對眼前黑漆漆的屋子,家徒四壁的窘境,兩個孩子和屋中老人迷茫的眼神,于小奇委員在震驚之余感到揪心的酸楚。他決心一定要幫助這個家庭改變現狀,讓丫丫姐弟走出大山。從此丫丫家門口的鄉道上,就有了頻繁來往的“于伯伯”的身影。
結為親戚后,于小奇委員不光在經濟上給兩個孩子提供各種幫助,還注重多和孩子交流,用親情溫暖孩子們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丫丫姐弟倆逐漸變得活潑開朗起來。
3年來,在臨渭區政協和于小奇委員的多方努力下,丫丫一家搬出山區,通過易地搬遷住進了城里的安置小區。在臨渭區政協的協調幫助下,丫丫的爺爺在小區門口干上了保潔工作。老人動情地說:“是臨渭區政協人讓我們家生活有了奔頭、日子有了盼頭!”
3年來,臨渭區政協充分調動委員力量,精準發力,助力黨委政府解決扶貧難題,區政協多次組織委員牽手幫扶學子走進城市學校,拓展孩子們的視野,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帶領幫扶學子走進渭南市博物館,領略璀璨中華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探求知識的渴望;組織幫扶學子參觀“渭南歷史人文主題展”“渭南市城鄉規劃展示館”,讓孩子們通過感受白水杜康、倉頡造字、四知先生楊震等渭南歷史人物,了解全市地理、交通等情況,增添他們對家鄉的自豪感。
在一座座精致的實景模型中,在五光十色5D超大熒屏前,這些山里娃親身領略了渭南的過去、現在和發展未來,大家沉浸在城市日新月異發展帶來的驚嘆與遐想中……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3年來,臨渭區政協在扶貧路上步履鏗鏘,結親助學層層發力,社會效果與日俱增。
據了解,自2017年結親助學活動開展以來,臨渭區政協委員及社會各界助學幫扶累計捐款捐物達300多萬元,受助學生400余人。實踐證明,區政協“一對一結親”精準幫扶,為阻斷貧窮代際相傳,助力全區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
一朵朵像丫丫一樣的向陽花,沐浴在陽光雨露下燦爛綻放。(文中丫丫為化名)
各界導報記者 樊星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