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兩會,農工黨陜西省委會在一份《關于發展我省奶山羊產業的建議》的提案中指出:“目前來看,要實現千億級目標,仍存在產業保障體系不健全、產業聚集度不高、利益聯結不緊密等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在對提案的答復中,省農業和農村廳表示,所指出問題分析透徹、切中要害。
7月16日至17日,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提案委員會,聯合省農業和農村廳,圍繞奶山羊全產業鏈發展,赴寶雞市隴縣、渭南市富平縣開展帶案調研,以期為破解我省奶山羊產業發展現實問題尋找行之有效的對策措施。
背 景
我省明確:建設“千億級奶山羊全產業鏈”
陜西關中地區處在奶山羊最佳優生區,是行業公認的羊奶黃金帶,奶山羊良種規模、存欄數量和羊奶產量、技術創新等均穩居全國首位。2019年,全省奶山羊存欄240萬只,羊奶產量70萬噸,分別占到全國的40%和55%以上。得天獨厚的產業基礎,正在呼喚能與雄厚資源相匹配的、在全國全球叫得響的羊乳品牌。
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農業特色產業“3+X”工程,明確建設“千億級奶山羊全產業鏈”發展目標。按照全省規劃,到2025年,全省奶山羊存欄500萬只,全產業鏈產值將達1100億元。
據介紹,我省98%的奶山羊產業聚集在關中地區,尤以隴縣、富平、乾縣為主。目前,全省有羊乳加工企業34個,年設計加工生鮮羊奶能力260萬噸,和氏、小羊妙可、圣唐等多個羊乳加工企業被國際山羊協會和世界奶山羊產業發展大會評為世界羊奶加工樣板工廠。
調 研
技術創新: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
作為國產羊乳行業領軍企業之一,和氏乳業集團總部就位于全省奶山羊全產業鏈示范縣隴縣。經過28年發展,和氏乳業已成為一家集牧場經營、奶畜養殖、乳品研發、乳品生產、產品質檢等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集團化乳制品企業。
在參觀了解了年產7萬噸的智能化乳粉生產線、先進的干濕法復合生產加工工藝以及和氏檢測中心后,調研組表示,關鍵技術創新是影響產業走向的重要因素,應繼續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通過聘請國際國內奶山羊知名專家、教授,組建我省奶山羊專家團隊和技術隊伍,開展技術研發、科技創新、試驗示范、推廣應用等,保證產業可持續發展。
“全省羊奶產量不足乳品加工能力的30%,每年還有近200萬噸的奶源缺口。”在省農業和農村廳奶山羊產業發展情況介紹中,這樣一句話引起了調研組的注意。大家認為,應以奶山羊全產業鏈示范縣、基地縣為重點,扶持發展適合不同經營主體的適度規模養殖,充分調動養殖環節生產積極性,為奶源基地不斷擴大奠定基礎。
位于富平縣的紅星美羚乳液股份有限公司生態循環經濟產業園,是以良種奶山羊養殖為核心,集有機果蔬培育、林果栽培、花卉種植為一體的多元化綜合性現代農業園區。通過托管分紅、送羊入戶、優價收奶等模式,該公司以園區為依托,在推動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貧困戶增收脫貧。
建 議
整合資源:明確企業分工,形成集群效應
“包括小羊妙可、圣唐乳業等,我們調研的這幾家企業都各有特色,但因其都是羊乳企業,從全省奶山羊全產業鏈發展大局來看,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復投資建設等問題。”省農工黨參政議政部部長南翔宇說。
“企業多,但各自為戰甚至相互競爭,在全國全球有名的并不多;有些產品每家都在做,但每家影響都不大。”南翔宇認為,我省奶山羊全產業鏈發展應整合資源、加強品牌建設,明確企業分工,形成集群效應。應扶持推動企業通過兼并、充足、合作、股份制等多種形式建設,組建大型乳業集團,形成全產業鏈發展企業,明確分工,增強整體競爭能力。同時,培育創建例如“關山牧”的陜西羊乳公共品牌,統一使用公用品牌標志,支持龍頭企業爭創名牌。
整合全省資源打造羊乳品牌,必然需要嚴格的技術標準和精細的產業分工。調研組建議,應由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聯合相關高校、研究院所、行業協會等梳理奶山羊全產業鏈發展關鍵環節,分批次、分體系制訂出臺符合本省實際的統一標準或規范,例如生鮮羊乳收購標準、羊乳制品分類標準、標準化養殖生產與管理規范等,不斷提升我省奶山羊產業標準化程度。
各界導報記者 唐冰 文/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