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謝昊天 通訊員 黃華云 王曉蓮
進入小暑,寧強縣10萬畝銀杏迎來青葉采摘期。15家烘干廠按時開門收購,在銀杏園里,隨處可見忙碌的摘葉人。
今年,鐵鎖關鎮劉家壩村貧困戶蔣萬林看到村里銀杏葉烘干廠收購海報后,同患有殘疾的妻子起早貪黑下地采摘鮮葉。他給幫扶干部算了一筆賬:“嫩葉每斤一塊三,每畝能采鮮葉1200斤,效益還不錯。”
蔣萬林一家在幫扶單位的扶持下,種植銀杏12畝,他們定期扯草、施肥,把銀杏園打理得綠油油的,期待有個好收成。
劉家壩村育有銀杏園1200多畝,為了收購鮮葉,蔣富強開著自家的農用車,帶著妻子和電子秤、手機,白天在山溝溝里轉悠,晚上十一二點還回不了家。“廠里按一毛錢一斤付勞務費,這錢也不好掙。做啥生意都手稠得很,價格公開,現錢買現貨,不能虧賣者的斤兩,否則他們不賣給你。有的人家缺勞力,你還要到地頭去幫著運輸。驗貨還要仔細,如果有雜草或沙土廠里拒收。憑我的信譽,四十天能收購200噸吧。”面對村支書的“逼問”,蔣萬林如實說。
產業旺,百姓富,這其中也少不了寧強縣政協提案助力的功勞。
寧強銀杏葉因含內脂和黃酮指標高、品質好,是市場上的“搶手貨”。為了防止“蘿卜快了不洗泥”砸牌子、丟市場,切實保護、發展好寧強銀杏葉產業,縣政協委員楊俞平等先后提出了實施品牌發展戰略、切實保護寧強銀杏葉品牌等提案,受到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將銀杏葉產業納入全縣脫貧攻堅和中藥材產業發展規劃。
近年來,寧強縣科技、市場監管、環保、扶貧等多部門還通過聯動,舉辦銀杏種植園培訓班加強技術指導,禁止噴施除草劑、防蟲劑等農藥,加大縣外鮮葉流入抽查力度,推進烘干技術改造,引進黃酮提取企業入駐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積極申報國家產品認證。
寧強縣政協組織委員深入主產區、烘干廠調研、視察提案辦理情況,持續獻計獻策,助推產品提質增效。2016年,寧強銀杏葉獲得國家質檢總局授予“寧強銀杏葉生產原產地保護產品”稱號,全縣年加工銀杏青干葉穩定在1.2萬噸以上,年產值超過2億元。
在“寧強銀杏葉”品牌的帶動下,以銀杏、天麻、淫羊藿、杜仲等為主的中藥材產業穩步健康發展。目前,寧強縣中藥材保有面積20.5萬畝,培育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54家、中藥材加工企業21家,種植藥材農戶3.6萬戶(其中貧困戶占37%),預計今年中藥材產值將超過6億元,中藥材產業已經成為寧強縣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