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協陜西省委員會辦公廳民進陜西省委員會
根據省政協年度視察考察調研安排,2019年11月,省政協辦公廳與省民進聯合組織視察團,到陜南三市視察我省茶產業發展情況,了解我省茶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提出進一步推進我省茶產業加快發展的對策。
存在的問題
視察團認為,總體看,近年來我省茶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與浙江、安徽、福建等茶葉強省相比,種植、加工、品牌、銷售、管理、技術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小差距。
一是茶園建管水平不精。我省茶園面積位居全國第七位,但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精細化標準化程度較低,畝產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無公害茶園面積占比、無性系茶園面積占比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發展質量有待提高。
二是茶葉資源利用不足。茶產業布局仍以春季綠茶為主,夏秋茶樹鮮葉利用率低,制成品不足50%,精深加工技術力量薄弱,茶飲、茶保健品等高附加價值產品數量極少,茶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嚴重不足。
三是陜茶企業實力不強。我省茶企雖有1800余家,但國家級龍頭企業只有1家,省級龍頭企業也僅有30余家,茶企眾多、自有品牌雜且整體實力不強,缺乏大型行業領軍企業。
四是產業品牌影響較弱。眾多茶企運用“互聯網+”進行營銷的意識和能力不強,營銷手段落后,造成陜茶品質雖好,但品牌知名度、市場占有率與浙江、福建等茶葉大省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在西安茶葉市場,陜茶飲品僅占十分之一。
五是產業融合發展不足。在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缺乏特色優勢、文化優勢的深度挖掘,導致茶文化軟實力疲軟,茶產業與旅游、健康、文化產業未能緊密結合,茶園休閑觀光、茶園民宿、茶文化展示等新型業態發展緩慢,整體效益不明顯。
六是主管部門配置較低。全省茶產業發展由省農業農村廳下屬的省園藝技術工作站負責,人員力量薄弱,難以滿足我省茶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近年來,茶產業異軍突起的貴州,就得益于成立了以省委副書記掛帥的領導小組多方協調,狠抓落實。
七是財政資金投入不足。近兩年來,由于省市茶產業資金轉用于切塊扶貧,茶園改造、良種繁育、加工提升等工作不同程度受到影響。政策性資金持續性投入不足,是我們與茶葉強省相比的一個明顯短板。
八是科研人才嚴重匱乏。目前全省從事茶葉技術推廣的專業人才不足300人,大中專院校茶學畢業生更少,市縣茶葉專業人員嚴重匱乏。伴隨著上世紀80年代畢業的茶葉專業技術人員陸續離崗,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問題更加突出。
意見建議
第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建立市場預警機制。一是加強組織協調。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領導掛帥的全省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成立相應的省級茶產業發展職能機構,強化對全省茶產業發展的組織協調。二是加大財政支持。省級財政繼續設立每年不少于1.5億元的茶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在技術改造、品種引進、品牌宣傳、市場開拓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健全標準化管理體系,切實發揮項目資金綜合效益。同時,整合農業、交通、水利、扶貧、文旅和小流域治理、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等方面項目資金,為生態觀光茶園完善配套設施建設。三是建立預警機制。目前國內茶葉市場已呈供大于求趨向,我省茶產業不能盲目擴大種植面積、追求產量,防止茶賤傷農事件發生。建議支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學院和茶企聯合建立研究中心,預判產業走勢,形成預警機制,幫助政府決策,使我省茶產業健康發展、群眾穩定增收。
第二,加強陜茶品牌建設,培育陜茶龍頭企業。一是狠抓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借鑒浙江“西湖龍井”品牌管理辦法,重點打造我省四大區域公用品牌,對茶葉產區、質量標準、包裝標識作出嚴格要求,以“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組合的方式進行品牌宣傳,保障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競爭力。二是引導茯茶企業良性發展。建議制定涇陽茯茶市場準入門檻,適度控制發展速度;引導我省茯茶企業優先使用陜南原料,重點建設茯茶原料供應基地,加快陜茶產業的優勢聯動和自我循環發展,提高茶產業綜合效益。三是加強陜茶龍頭企業的培育。選擇規模大、成長性好、知名度高的茶企重點扶持,加大信貸力度,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鼓勵他們通過合資合作、兼并重組、股份改制等方式,擴大經營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擴大陜茶知名度和影響力,帶動茶農持續增收。
第三,延長陜茶產業鏈條,促進產業深度融合。一是優化產業結構。堅持“壓縮綠茶比重,提高綠茶品質;培育毛茶基地,保障茯茶品牌;積極研發紅茶,適度開發白茶”的基本方略,適量開發抹茶等新茶品,豐富茶品種類,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二是拓展茶產業精深加工。加大精深加工技術投入,科學研判茶的保健功能,運用高新技術,充分利用夏秋茶樹鮮葉資源,提高茶樹鮮葉利用率,提煉制作茶油、茶多酚、茶食品、茶飲料等新產品,提升產品附加值,提高茶產業綜合效益。三是深度挖掘陜茶文化。要將茶產業發展與茶文化相融合,深度挖掘陜茶文化,并將地方民俗文化融入茶文化,不斷豐富陜茶文化內涵,講好陜茶故事,讓更多人參與采茶、制茶、品茗等傳統民間技藝,促進茶旅游、茶研學、休閑康養等二三產業融合,滿足人們文化休閑娛樂的需求,拓展茶產業鏈和增值渠道,走出一條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四,創新產業運營模式,拓展陜茶營銷市場。一是學習借鑒“小罐茶”運營模式。2018年“小罐茶”的產值超過20億元、營收10億元,僅一個企業產值就占到我省茶葉一產產值的13%。“小罐茶”的成功是“互聯網+”模式在茶產業領域的典型案例,值得我們深入學習。二是抓住“一帶一路”機遇拓展陜茶市場。“一帶一路”涵蓋全球44億人口,市場廣闊。要瞄準絲路沿線國家,適應國際市場需求,研發適合當地的茶品,以中歐班列為抓手,將陜茶打入國際市場。同時,積極推動陜茶進入黨政機關、大型國企的接待采購名單,努力推廣陜茶文化品牌。
第五,強化產業技能培訓,加強專業隊伍建設。一是加大茶學教育投入力度。繼續辦好漢中市茶葉技能培訓學校和西鄉縣茶葉技能培訓學校,在安康、商洛兩市相關職業技術學校增設茶學專業或茶學課程,實現茶學職業技能教育在陜南三大茶葉主產區全覆蓋。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省級層面出臺陜茶人才戰略規劃,制定優惠政策,增加涉茶機構的專業人員編制,吸納外省高校茶學專業優秀畢業生充實專業技術力量,為陜南貧困地區產業脫貧提供人才保障。同時建好省、市、縣、鄉(鎮)四級茶葉技術推廣機構,充實技術人員,配備必要的科技服務裝備,加強科技實施和推廣應用力度。三是強化科技支撐。借助我省科教資源優勢,組建“陜西省茶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揮省市共建茶葉重點實驗室作用,采取自主研發、聯合開發、委托研發等多種形式進行科技攻關,引進選育茶樹新品種,研究解決生產中存在的關鍵性技術難題,推進有機種植生產,建立健全綠色防控體系,實施清潔化生產,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儲備。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