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陽市政協
4月15日至5月15日,咸陽市政協領導班子成員分別帶領調研組,先后深入經濟、農業等十多個界別的36名市政協委員領辦企業、所在單位等,就委員企業生產和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與委員面對面交流,詳細了解委員學習、生活、工作和履職情況,認真傾聽委員對市政協工作,特別是對疫情防控、企業生產及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建議,經歸納梳理形成專題調研報告。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當前國際疫情持續蔓延,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顯著增多,我市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和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
(一)企業流動資金相對緊缺。尤其是小微企業,因疫情影響,生產中斷導致資金周轉困難,企業缺乏正常銷售渠道,不能正常回收資金。企業復工復產后,采取購買防護、消殺物資等措施,造成運營成本增加,同時還面臨著需要正常支付房租、員工工資等問題,導致企業資金更加困難。
(二)優惠政策落實不夠到位。為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各地都制定了減免中小企業房租的措施,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基本都落實了房租減免政策,而對租用其他經營用房的,鼓勵業主(房東)為租戶減免租金,落實力度不大。一些部門服務企業的意識不強,政策透明度不高,致使國家出臺的政策措施沒有有效落實,享受到政策紅利的企業較少。
(三)中小微企業發展困難。由于疫情影響,大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流動資金緊缺、產品銷售不暢,導致市場復蘇緩慢,企業恢復開工規模、經營運行困難較大。大部分委員個體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存在原材料、產品采購和銷售用工困難等問題,有潛力的小微企業面臨關停風險。
(四)貧困人口就業受到影響。因疫情持續對貧困勞動力就業帶來影響,就業扶貧任務仍然艱巨繁重。國內疫情已經得到基本控制,但是勞動力就業情況并不理想,很多勞動力處于半就業或者依靠底薪就業的狀態。
?意見建議
針對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要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全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抓好各項政策落地落實,積極推動復工復產復商復市。
(一)采取有效措施,扎實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的《關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按照黨中央關于抓緊抓實抓細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決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全面落實“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總體防控策略,堅持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精準管控、有效救治,有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有力保障經濟社會秩序全面恢復。突出重點環節,加強社區防控,繼續做好醫療機構、學校、養老機構、福利院等重點機構疫情防控,指導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做好個人防護。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強企業發展信心。穩企業就是穩經濟、穩社會、穩政治,要進一步加大企業幫扶和政策支持力度,以更加務實管用的舉措,實打實幫助企業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信心,政企同心,共同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議市政府研究出臺鼓勵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等相關政策,進一步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杠桿作用,充分運用稅收優惠、緩征等方式對中小企業進行間接扶持,讓瀕臨破產的企業獲得新生,讓生產經營狀況良好的企業盡快做大做強。
(三)推進融資方式創新,緩解企業資金困難。金融機構要針對中小企業的特點建立新的信譽評價標準和風險評估標準,為有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獲得貸款創造條件。在貸款管理方式上,完善信貸資金的授權授信制度,適當下放貸款審查、發放權力,加快構建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同時引導商業擔保機構適當降低對中小企業貸款擔保費用,簡化操作程序。積極組織開展各種形式的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的融資合作,加強銀企溝通,推動金融機構與擔保機構建立互利合作、風險分擔機制。
(四)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企業應變能力。“危”中有“機”,疫情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是企業產品與技術更新換代的機會,提高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必將促使新的產品和企業的誕生。企業主管部門要積極引導企業探尋發展出路。勞動密集型企業應進行結構調整或轉型,要改善營銷模式,利用電子商務開展產品銷售與市場開拓,開源節流,提高效率。合理調配內部各種資源,節能降耗。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加強對現有員工素質和技能培訓,努力創建企業文化和營造工作氛圍,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留住人才。
(五)增強服務意識,優化企業發展環境。加快中介服務體系建設,促進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和高校間的合作、交流與創新。組織各行業協會成立中小企業互保基金會,共同應對資金缺口問題。建議政府選擇合適的地點建設小微企業“廉租廠房”,統一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廢棄物處理等服務工作,按照不同生產類型劃分區域,有序組織入駐,給予優惠政策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壯大。借鑒外地經驗和做法,出臺促進市場復商復市的具體措施,幫助企業做好宣傳推介,更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
(六)千方百計增加就業,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繼續加大扶貧力度,對貧困群眾就業情況進行摸排,特別是對因疫情防控不能及時就業的,及早拿出解決的措施和辦法,幫助解決好就業問題。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認真謀劃實施以工代賑項目,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及時足額發放勞務報酬。多措并舉保障貧困勞動力就業,增設公益性崗位安排就業,加大產業扶貧力度,吸納安排貧困勞動力就近就地就業,確保貧困人口務工收入不減,確保如期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