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
為助力我省全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省政協于3月中下旬圍繞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在全省開展了一次民主監督調研。此次調研共成立了10個調研組,圍繞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扶貧項目開工復工、農畜產品銷售、春耕備耕農資供應、住房和飲水安全、因疫情返貧致貧及社會兜底保障等8個方面內容,深入全省10個市24個縣,走訪貧困村、扶貧產業基地、涉農企業等129處,后經主席會議對調研情況進行專題研究后,并形成綜合報告。
?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企業復產達效壓力較大,扶貧項目開工率不高。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企業受開(復)工報批程序、增加監測設備、防護措施等規定,生產成本持續加大;部分企業雖然復工復產,但受上下游產業供給影響,效益還很難恢復到往年同期水平,在擴大規模、資金投入、人員調配方面有所顧慮;一些帶貧企業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帶貧能力也有所降低。我省扶貧項目開工率普遍較低,導致項目帶貧作用受限。
二是疫情對貧困群眾務工性收入影響程度大。因企業復工復產遲緩,部分企業難以滿負荷運轉,中小企業裁員、倒閉情況加劇,以外出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貧困群眾存在就業崗位減少、就業時間縮短的狀況,務工收入受影響較為嚴重。
三是部分農產品階段性滯銷嚴重。疫情防控前期,因道路封閉、餐飲業關停、消費力下降等,許多農產品一度滯銷或價格下跌。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對穩定農業生產和貧困群眾增收造成一定沖擊和影響。
四是扶貧領域的短板還不同程度存在。調研中發現,在扶貧政策的理解、掌握和宣傳方面還存在薄弱環節。如個別貧困村第一書記對全村貧困戶底子不能“一口清”,少數村醫對慢性病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政策混淆,部分貧困戶對享受的扶貧政策說不具體,個別貧困戶戶檔資料更新不夠及時甚至丟失,部分幫扶施策不夠精準。全省各市縣間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明顯梯次差別,貧困村農民專業合作社帶貧利益聯結不緊密,部分扶貧資金閑置或利用率不高,一些合作社負責人經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另外,全省貧困村和非貧困村發展不平衡、貧困縣中小學教師結構性短缺、鄉鎮衛生院缺編缺人、鎮村醫護人員專業技術偏低、移民搬遷安置點后續管理、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后期管護機制尚未有效建立、政府扶貧兜底壓力增大等問題依然較為突出。
五是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還未完全消除。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好轉后,群眾對經濟發展和脫貧致富重拾信心,但隨著近期海外疫情快速蔓延,輸入性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增加,部分群眾難免對新冠肺炎疫情又心存余悸、顧慮重重,對今后對外貿易、投資創業、消費拉動、務工就業、農業生產等信心不足。當前農資供應難和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已得到解決,餐飲業、商業、旅游業等也開始正常營業,但農資價格較高,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產品價格不穩定、就業崗位減少等問題仍較突出,全省脫貧攻堅領域因疫致貧返貧風險依然存在。
?對我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建議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充分考慮疫情帶來的重大挑戰,堅持精準方略,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做到脫貧工作務實、過程扎實、結果真實,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
一要立查立改,迅速補齊扶貧領域短板。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拔寨、收官的關鍵時刻,各級黨委政府必須繃緊講政治這根弦,盡銳出戰,克服厭戰怠戰思想,不獲全勝絕不收兵。要結合當前全省開展的“三排查三清零”百日行動,認真做好中央專項巡視“回頭看”反饋問題、全國脫貧攻堅問題整改電視電話會議通報問題、全省脫貧攻堅問題整改視頻會議通報問題等整改清零工作。要勤學政策、廣泛宣傳,切實提高“四支力量”業務能力和貧困群眾的政策知曉率,做到扶貧底子、政策“一口清”。要精心完善相關扶貧資料,確保戶檔資料具有完整性,幫扶措施具有可操作性,數據邏輯具有嚴密性,讓貧困戶的“明白卡”更明白。要未雨綢繆,對移民搬遷后續管理、基礎設施后期管護、健康扶貧、兜底保障以及貧困村和非貧困村發展等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超前謀劃、分析研判,出臺措施,進一步鞏固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
二要統籌兼顧,做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礎上,要推動復工復產提速擴面,破解復工復產中的難點、堵點,推動全產業鏈聯動復工。建議進一步為企業減免或延期繳納稅款,降低涉農企業運營成本,通過簡化優化報批流程,全面推動企業復工復產達效。做好貧困勞動力返崗務工的思想動員和宣傳工作,消除群眾顧慮,及時掌握、發布、推送企業用工信息,加大“點對點”輸送力度,利用扶貧資金進行差別化、階梯式獎補,對前往外地務工人員的交通費等給予一定補助。要繼續加大公益性崗位投入,對吸納貧困勞動力的個體餐飲業給予適當過渡性貨幣補貼,讓更多外出務工人員就地“轉業”,切實提高農民工收入水平,盡可能將疫情對貧困勞動力收入的影響降到最低。
三要創新舉措,努力實現農產品“保供暢銷”。要積極維護農資供應市場良好秩序,對發展種植、養殖產業項目的貧困群眾,要及時予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補貼,最大限度實現農產品“保供”。鼓勵企業提高收儲能力,通過補貼、政府儲備等方式,支持流通企業在產地和銷地增加商業庫存,發揮冷庫等倉儲設施的“蓄水池”作用,對滯銷農產品特別是扶貧農產品上市進行錯峰調節;鼓勵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等積極拉動消費扶貧,采取單位助銷、集中采購、“點對點”配送等產銷模式,擴大貧困群眾農產品銷售渠道,形成消費新格局;借助抖音、快手等直播平臺,協調郵政、京東等商貿物流企業,通過線上下單、線下安全配送服務,暢通扶貧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推動農產品“暢銷”。
四要預警監測,堅決防止群眾返貧致貧。進入“后扶貧”時代,各地要建立健全致貧返貧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工作機制,堅決防止因疫等返貧致貧。建議進一步完善全省統一的“戶申請、村發現、鎮報警、縣錄入、部門預警”的五級實時監測體系和幫扶體系,借助脫貧攻堅大數據平臺,建立返貧風險預警信息比對反饋機制,緊盯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線邊緣戶和低收入群體“三個群體”,開展社會救助兜底脫貧行動,重點關注低保和特困人群,防止脫貧人口返貧,防止低收入群眾陷入貧困。
五要凝心聚力,提振貧困群眾抗疫脫貧信心。建議搶抓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信息化、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通過重點投資項目開工、恢復基礎設施建設和商業市場經營秩序等,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增強貧困群眾發展信心。各地要加大深入調查研究力度和深度,做好產業布局調整,有序引導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面對疫情化危為機,提高市場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各級黨員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深入一線,解決企業復工復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推動商業、餐飲業等市場恢復有序經營,為群眾消除疑慮做好示范。充分發揮“四支力量”作用,向貧困群眾大力宣傳國家在疫情防控方面的硬核措施,引導群眾理性看待疫情,不信謠、不傳謠,消除不必要的恐慌,提高內生動力,提振抗疫脫貧信心。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