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謝昊天 康斌
10月20日,漢中市政協召開五屆二十二次常委會議,圍繞秦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專題協商。會上,部分漢中市政協委員聚焦短板弱項,積極獻智出力。
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9個縣區在秦嶺保護范圍內,7個縣區涉及巴山生態保護。“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秦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漢中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李劍飛說,去年以前全市納入整改臺賬的400個“五亂”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以秦嶺、巴山為重點分區域逐級設立市縣鎮村四級山長1920名,生態修復效果明顯,保護修復濕地面積9.27萬畝,防治水土流失與面源污染治理面積24萬畝。
2007年11月24日,陜西省人大常委會頒布了《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有法可依。“秦嶺有《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省市《規劃》、縣區《實施方案》等保護依據,有網格化監管平臺和各級網格人員等人防技防手段,可謂有法可依、監管得力。”漢中市政協常委、社會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陜西漢泰律師事務所主任朱丹陽認為,目前漢中雖成立了秦巴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下設秦巴辦,但是至今沒有專門法規,他建議,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盡快制定《漢中市秦巴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便因地制宜,更好地保護秦巴生態環境。
漢中市政協委員、寧強縣政協副主席張懷宏認為,巴山生態保護缺乏法律依據,在日常的管理上也只是參照秦嶺執行,保護力度不夠。“加快出臺巴山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逐步健全巴山生態保護長效機制。”他建議,加快立法步伐,建立健全秦巴生態環境保護法規,盡快出臺巴山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建立起巴山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
隨著城市生活垃圾種類和數量快速增加,依靠傳統填埋方式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難度和成本不斷增大,傳統的垃圾填埋處理方式既存在著占用土地和二次污染問題,也不適合“一江清水供北京”水源地保護和建設“宜居漢中”可持續發展要求。“加快推進漢中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可有效治理生活垃圾再污染。”漢中市政協委員、南鄭區政協主席鄭漢生建議,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做到科學規劃布點,結合實際情況科學制定垃圾分類標準,實現節約城市管理維護成本,保護秦巴生態環境,建設綠色生態文明城市,從根本上實現城市生活垃圾的減量、無害、再利用。
“當前,農業環境遭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在治理過程中還存在著機制不健全、人民群眾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控意識不強、財政資金嚴重不足等亟待解決的問題和短板。”漢中市政協委員、市農產品質檢中心高級農藝師龔亞茹指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攻堅戰。她建議,盡快出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規,建立長效管理與社會參與機制,加強農業防治技術研究、推廣和培訓。
“目前,漢中市已發現陸生野生脊椎動物618種,魚類109種,各類植物2942種,野生動植物保護中主要存在人為活動擾動頻繁、野生動物致害問題得不到解決、保護宣傳力度不足等問題。”漢中市政協委員、市動物保護管理站站長李耘建議,建立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聯席會議機制、野生動物損害商業保險理賠機制,采用聲、光、電波等人為干擾措施對野生動物進行驅趕,降低損失。同時,采用多種宣傳途徑積極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教育工作,通過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加強秦巴野生動植物保護。
“保護秦巴生態環境,并不是要把保護與發展割裂開來。”朱丹陽說,在保護好秦巴生態環境的同時,應堅定不移走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發展之路,努力推進綠色、循環、宜居發展。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建立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同時,發揮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發展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企業,帶動商業和服務業發展,進一步加快產業升級。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