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來昌榮
北臨漢水,南依巴山,素有“秦頭楚尾”之稱的白河縣,山大溝深、土薄地陡、十年九旱,曾被稱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
開山改河、削山平地、治水守城、修舊如故……改革開放40多年來,這個有著“三苦”精神基因的陜南小城,始終將項目建設作為推進城鄉面貌改善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抓手,全縣上下勠力同心搞建設,啃下了一塊又一塊硬骨頭,硬是讓一座“吊在山腰上的城市”綻放新姿。
如今的白河縣一改舊容顏,變身為綠色生態、宜業宜居的魅力新城。這來之不易的變化,凝結著白河人付出的辛勤汗水,其中就有政協人奔忙勠力同心的身影。
10月19日,記者走進白河縣獅子山新城,在不遠處的建筑工地上,工人們正在緊張施工,一座新的地標建筑正拔節生長。這就是白河縣運動休閑生態公園重要節點工程——景觀文化廊橋項目,縣政協委員、漢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鄧華平是該項目的負責人。
2004年,鄧華平退役返鄉進入建筑行業,很快就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業務骨干,負責公司的工程管理工作。2013年,鄧華平創辦了陜西安康漢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從承包土石方開始,逐漸進軍工廠、橋梁、房地產等領域。
“項目建成后,白河群眾將迎來一個集運動健身、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美食購物、商務住宿等功能為一體的活動場所。”鄧華平自豪地說。
今年白河縣兩會,鄧華平提交了《關于啟動白河縣運動休閑生態公園文旅項目的建議》的提案,對項目建設進度、招商規劃、文旅資源整合等提出多層面建議,其中的一些建議已被吸納落實到這一在建項目中。
“人們晚上逛逛橋兒溝,吃吃漢江的魚,沿著白石河文化園來到我們的景觀文化廊橋,想想這些就覺得很美好!”鄧華平飽含憧憬。
看著眼前火熱的施工場景,白河縣政協副主席董煥印感慨道:“立漢水文化,舞钖城龍頭,活鄉村休閑,建康養福地。這個項目拉大了縣城骨架,拓展了發展空間,是值得期待的一道白河未來城市旅游亮麗風景線。”
富而思源,回報桑梓。這些年,鄧華平在發展企業的同時,一直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公益事業,改建貧困村活動室、建文化廣場、捐資助學、搶險救災等都有他的身影……
“只要不添亂,群眾需要什么,我們就幫什么。”鄧華平說。疫情期間,鄧華平積極聯系購置了15000余個口罩捐贈給縣教體局,支持疫情防控。
鄧華平只是白河縣政協委員的一個代表。疫情襲來,委員們紛紛行動,投入到這場“戰疫”義無反顧。
白河縣政協委員、縣人民醫院院長胡明朝第一時間沖在抗疫一線,24小時坐鎮醫院指揮,迅速搭建起醫療救治、后勤保障、院感防控、人員篩查、督導落實五支專業隊伍,制定院內疫情防控“八項規定”,積極應對瞬息萬變的新冠肺炎疫情。
白河縣政協委員、金龍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肖瑋第一時間向縣疫情防控中心捐贈20萬元、向縣教體局捐贈5000個口罩,同時在公司黨支部發出倡議,組織開展“戰疫情,保家園”捐款活動,籌得善款3320元用于疫情防控。
白河縣政協委員、華逸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牛磊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對其投資的華逸建材家具市場中入駐的49家商戶減免6個月房租約190萬元,并為商戶發放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資,幫助他們盡快復工復市,共克難關。
衛著勤委員累計資助貧困大學生100余名;黃從高委員帶動85戶貧困戶種植茶葉500畝,實現增收15萬元;陳緒春委員免費為中廠鎮、茅坪鎮的防疫人員捐贈口罩,并組織員工為獅子山社區群眾免費發放口罩,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在“三苦精神”滋養的白河大地上,很多委員都是幸福白河的奮斗者。
據了解,委員們在扶貧濟困、愛心助學、搶險救災工作中,累計捐助資金達到1000余萬元。
一次次堅守、一筆筆捐助,委員們以腳踏實地、勇于擔當的精神詮釋著政協人的風采。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