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新技術,培育“智慧+”養老新模式、新業態、新應用,增強高品質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激發由消費帶動的老齡人口紅利,是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措施。
“但是,當前產業發展不充分,產品水平有待提高;商業模式不成熟,企業造血能力較弱;部門管理涉及多,推進機制有待優化;數據共享不配套,信息安全有待加強。陜西加強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這些" />
記者 杜靜波 攝
12月1日,陜西省政協召開“老齡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月度協商座談會。
運用新技術,培育“智慧+”養老新模式、新業態、新應用,增強高品質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激發由消費帶動的老齡人口紅利,是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措施。
“但是,當前產業發展不充分,產品水平有待提高;商業模式不成熟,企業造血能力較弱;部門管理涉及多,推進機制有待優化;數據共享不配套,信息安全有待加強。陜西加強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這些問題依舊存在。”陜西省市場監管局二級巡視員、民盟省委會常委、民盟省政府直屬機關基層委員會主委張紅晨表示。
為此,張紅晨建議,要支持企業加快構建以健康傳感器和數字化健康產品為關鍵環節的“智能硬件+云平臺+服務體系”平臺,實現智慧康養產品與服務的倍增效應。同時,推廣智慧養老機構綜合服務模式,打造一批智慧康養社區,開展社區和居家一體化智慧康養模式推廣。
產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扶持。張紅晨說:“各部門應該加強智慧康養產品及數據服務標準研究,確立智慧康養服務規范,構建政府監管、社會監督、行業自律、市場自治的綜合監管機制,還要加大對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及團隊、急需緊缺人才、高端人才等引進力度。”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