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手段,消費扶貧幫助扶貧產業迅速起步,推動了貧困地區的產銷對接。統購包銷讓扶貧產品不愁賣的同時,也掩蓋或淡化了扶貧產品性價比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的短板。如今,脫貧攻堅全面勝利,消費扶貧政策逐步退場,相關產業將面臨市場經濟的嚴峻考驗:
(文圖無關)
01渠道優勢不復往日。對口幫扶單位包銷能夠讓整個產業運轉起來,但也削弱了對其他銷售渠道的重視,未來如何過渡到以市場為主的銷售渠道,將是一大考驗。
02議價強勢地位弱化。此前的對口幫扶中,幫扶單位常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購買扶貧產品,農戶不擔心“質量差被退貨”和“價格高無人買”的問題,一旦進入市場經濟,將面臨因價高質次而喪失議價權的風險。
03品牌特色劣勢凸顯。消費扶貧使得產品即使是沒有特色的大路貨,也總有一塊“自留地”來兜底。未來銷售“自留地”逐步取消,市面上的類似產品琳瑯滿目,扶貧產品必將面臨激烈的內部競爭。
04配套體系面臨補齊的資金壓力。消費扶貧使前期的許多配套體系省去投入,如無須考慮冷庫建設、物流搭建、精細加工等環節,未來將是需要逐漸補齊的欠賬。
為此建議:
01拓寬銷售渠道。盡快打造以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為主要抓手的新渠道,降低物流成本。
02尊重市場規律,提升供給能力,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品質和特色。
03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補上基礎設施短板,大力建設凍庫、新型倉儲等設施,延長銷售窗口期,讓農產品不怕“擱”;轉變粗放經營模式,重視對初級產品的深加工,根據市場需求打造差異化產品,提升附加值。
04提高自治能力。要著力提升村干部和村民的能力,讓他們逐漸成為事業的主角,激發他們致富的動力,脫離對駐村干部的過度依賴。
編輯: 郭長財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