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蔣維博
1月30日,肩負著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出席銅川市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的各界別政協委員陸續抵達住地報到,銅川正式進入兩會時間。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今年所有參會的市政協委員、工作人員都要按照要求佩戴口罩、進行體溫監測并做核酸檢測,大會期間住地和會場全部實行封閉式管理,做到防疫、履職兩不誤。日程縮短、疫情防控舉措嚴格,這些變化并沒有影響大家的履職熱情。
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來自各個領域的政協委員為會上建言獻策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第一個向大會報到的唐孝標委員告訴記者,按照要求,他在宜君縣當地醫院免費做了核酸檢測,最近一直待在銅川,翹首企盼會期來臨。此次大會,他帶來了三份提案,涉及推動“一區多園”經濟模式高質量發展“、僵尸企業”清理及其職工安置和文化旅游建設。
來自宗教界別的李文斌委員說:“我帶來了三個提案,涉及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和保護我市傳統村落,希望能在中國共產黨百歲華誕之際,通過履職建言,為銅川的繁榮昌盛作出自己的貢獻。”
“銅川要實現追趕超越、轉型發展,水資源存量捉襟見肘、水資源增量望水興嘆、遠水解不了近渴,銅川水資源面臨亟待破解的困局,我深深感到必須切實加強我市中水利用。”蘇小鎮委員希望將這一年的調研思考帶到會上,通過高水平建言資政、高素質履職擔當,為全市“十四五”高質量發展開好局、起好步貢獻力量。
來自教育界別的馬聰委員持續關注銅川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他說:“2020年銅川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取得首創首成的偉大勝利,全市的面貌已煥然一新,環境秩序有了明顯的改善,居民的文明素質得到了提高。作為普通市民,我們應從身邊小事做起,進一步鞏固來之不易的成果。”
在銅川市政協十四屆五次會議大會發言現場,10名市政協委員圍繞“推動資源型城市高質量全面轉型發展”進行交流發言。
“提升鋁產品競爭力,推動水泥建材全產業鏈,推進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有效釋放火電產能,強鏈補鏈延鏈,提升產業綜合貢獻度。”第一個走上發言席的王成棟委員單刀直入,緊扣傳統產業“一黑一白”轉型升級,以“抓雙循環發展機遇,謀銅川追趕超越”為題,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全局性的建議。
孫思邈在全世界具有唯一性、獨特性、至高性,是銅川最大的文化“IP”和金字招牌。左車寧委員建議,樹起藥王孫思邈中醫藥文化旗幟,把打好“藥王”品牌作為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推動銅川高質量全面轉型發展的重要內容。真正把孫思邈中醫藥文化優勢轉化為中醫藥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實現“文化符號”向“經濟符號”的轉化。
針對這一話題,王江華委員認為,打響“藥王”品牌,必須有產業支撐。他建議,加大康養企業項目的招商力度,進一步靈活招商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強化營銷推廣、設立招商標準、實施精準招商,吸引一批優質、高效的大型康養企業項目落地銅川。
立體交通是一把“雙刃劍”,不可避免會帶來“虹吸效應”和“過道效應”。隨著立體交通網絡逐步建成,加速了“西銅一體化”進程,“過道效應”和“虹吸效應”也會帶來不利影響。這一潛在問題引起楊瑩委員的關注和思考,她建議,發揮自身優勢,壯大特色農業、發展優勢工業、做實康養產業,錯位發展,形成優勢互補。
推進產業發展壯大和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李新章委員建議,職業教育要面向“六大產業集群”以及商業航天、光電子集成等新興產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設置專業課程。王策委員則建議,積極培育鄉村本土人才,大力優化鄉村干事環境,創新匯聚鄉村人才資源,選拔培養鄉村領軍人才。
加大對民營企業扶持力度,激發民營企業主體活力是委員集中反映的問題之一。王海軍委員建議,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條件下,應繼續延長執行紓困惠企系列政策,進一步提高財政補助、稅收減免、金融支持、援企穩崗等多項普惠政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降低民營企業經營壓力。
“加快新耀一體協同發展”“加強我市農村義務教育工作”“加強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李旭江、路彥峰、齊新鋒等委員就提升城市競爭力和進一步改善民生方面積極建言,會議現場氣氛熱烈。
亮“十三五”成績,繪“十四五”藍圖。委員們表示,一定嚴格落實好疫情防控措施,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充分發揮參政議政職責,積極傳遞民情民意,為推動銅川資源型城市高質量全面轉型發展建言獻策。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