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研究室
按照省政協年度工作安排,2020年,省政協研究室承擔了“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專題調研任務。調研組采取省市縣三級政協聯動調研的方式,通過問卷分析、實地走訪、座談討論、訪談對話等形式,全面了解我省基層人才隊伍建設情況,對制約和影響人才流動的問題和因素進行科學研判,提出意見建議,助力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效、推進鄉村振興發展。
存在問題
(一)崗位編制設置不足。目前,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的需求與核定編制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基層編制總量缺口較大,限制了人才的引進,特別是縣級單位編制總量短缺,制約了人才向基層流動。部分事業單位特別是縣級醫院由于超編的原因,很多已經具備晉升高級職稱條件的人員因醫院超編無空崗、不能參與職稱晉升,影響了基層人才工作的積極性。從問卷調查來看,有59.53%的人認為制約基層人才流動的最大因素是人員編制問題。
(二)人才配置不夠合理。一是高學歷人才占比過小,普遍存在第一學歷偏低、專業不對口等情況。二是專業技術人才匱乏,急需農林水牧、醫療衛生、教育、經濟技術研發、電子商務等專業人才,基層中小學普遍短缺音樂、體育、美術等薄弱學科專業教師,鄉鎮衛生、農技推廣等事業單位專業人員短缺尤為嚴重。三是年齡梯次結構不優,人才漸趨老齡化,后備人才不足,存在斷檔危險。四是科研帶頭人緊缺,制約基層經濟發展。
(三)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一是經濟落后地區人才難留。許多考入基層的公務員往往把基層崗位作為臨時過渡的“跳板”,一旦服務期滿、職稱晉升后,多向主城區或上級部門流走。二是各級層層開展的遴選制度也是基層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大城市的人才“虹吸效應”,造成大量基層優秀人才外流。三是發展空間受限。在人才選拔、培養、使用上,基層干部晉升空間狹窄,特別是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級晉升機會較少,極大影響工作積極性。
(四)人才機制不夠科學。一是引才質量有待提高。近年來,通過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錄為基層輸送了一批年輕人,但金融、規劃、生態等專業技術人才依舊缺乏。二是引進方式比較單一。缺少人才引進的長遠規劃和有效舉措,人才招引主要還是體制內為主體。三是人才雙向流動渠道不暢。基層“一次分配定終身”和“一個崗位干一生”的現象仍很普遍,跨行業之間橫向流動較少、流動率較低。四是人才培養滯后。一些單位在人才管理上重使用、輕培訓,造成人才知識老化,特別是對新技術、新知識掌握應用不夠,解決新問題、創造新業績的能力不強。
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更新人才工作觀念。要真正破解制約人才向基層流動的瓶頸,必須解放思想、創新方式,建立運行有效的長效機制。在區域差距仍然存在的前提下,要打破人才所有制壁壘、跨越行業流動壁壘,把“有限任期”和“長遠發展”結合起來,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把區域建設與整個人才隊伍建設結合起來,在人才個體的流動中實現人才群體的穩定,形成人才城鄉環流態勢。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要求,切實用好現有人才、穩住關鍵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儲備實用人才、培養戰略人才,完善人才機制,建好人才大軍,為基層發展提供持久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不斷完善基層人事管理政策。一是完善相關配套的具體實施辦法。建議省直相關部門盡快出臺《關于鼓勵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的若干措施》具體實施辦法。在人才選拔培養、職稱評定和表彰獎勵等政策上向基層傾斜,大幅提高一線津貼標準。二是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堅持“按崗錄人、按需用人”,解決農林水牧等專業人才總量不足問題,解決“人崗不符”和“人崗不適”的突出問題。開通引進人才智力的“綠色通道”。三是建立人才招聘誠信機制。凡是通過公開招聘的各類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都應與用人單位簽訂誠信責任書,對于失信人員嚴格按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理。四是給予基層一定的用人自主權。探索建立基層公立醫院、學校等事業單位人員編制備案制,使其能按需按崗有選擇性地招錄急需緊缺性人才,切實提高機構編制資源的使用效率。五是科學規劃“編制周轉池”政策。比如對縣級周轉池人才要求是研究生學歷,可以適當降低到本科學歷,以有效緩解基層單位因超編、滿編而難以引進急需人才的問題。加快縣級“編制周轉池”建設,鼓勵支持事業編制在本縣(市、區)范圍內統籌調劑使用,對新招事業人員實行“縣招鄉用”“縣管校聘”,以解決人才的身份問題。
(三)拓寬人才引進渠道。一是拓寬職業院校師資來源渠道,在職業院校教職工編制核定、教師招錄、職稱評審等方面,應與普通教育有所不同。職業院校可以打破教師來源僅局限于師范院校的慣例,專業課教師可自主引進行業專家、企業能工巧匠,而不受職稱、教師資格證等限制,給予編外教師與在編教師同等待遇。二是靈活解決急需短缺人才。比如中小學急缺的音美體等專業老師,可以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從校外教育機構、體育運動團體聘請有資質的專業老師。對有意向回鄉的外地在編在崗優秀年輕教師,簡化手續,及時補充,以緩解師資不足問題。
(四)加大本土人才培養力度。一是盤活現有人才資源。通過統籌調整,把專業與崗位不對口的人員調配到對口專業的工作崗位,充分發揮專業技能特長。二是實施基層人才對口培養計劃。建立省、市、縣、鎮四級之間的人才交流輪崗制度,破解基層人才短缺現狀。在教育、衛生等行業推廣“省市幫帶縣”“縣幫帶鄉”“鄉幫帶村”的經驗做法。強化校地校企合作,大力培育本地農村實用人才,造就一批田秀才、土專家。三是實施本地青年人才筑夢工程。整合農業科技人才資源,推進特色產業專家工作站建設,打造引領農村致富的引路人和火車頭。在高精尖人才干事創業單位設立行業人才工作站,鼓勵開展課題研究,帶項目帶資金帶團發展,將成果就地轉化。四是鼓勵支持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利益分配,調動各類專業人才的創造性和積極性。
(五)提高基層人才福利待遇。一是建立專項人才獎勵資金??山梃b延續農村基層人才隊伍振興計劃的優惠政策,對招錄到基層一線的工作人員給予一定獎勵。提高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補貼,繼續擴大提高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和“三區”人才經費發放標準。二是積極推行職務與職級晉升制度。盡快制定出臺基層事業單位人員晉升管理辦法,拓寬基層事業單位人員正常晉升渠道,增加高級職稱崗位職數。在鄉鎮基層一線長期工作人員,年度考核為優秀的,優先晉升職級待遇。在干部選拔任用上將基層工作經歷作為必備條件之一,激發基層干部工作動力。三是落實國家政策。提高鄉鎮工作補貼標準,向貧困地區傾斜,按地區條件差異分等次執行。四是保障臨聘人員福利待遇。對于非編制的各類基層人員,用人單位應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或聘用合同,為基層一線人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等保險。
(六)優化基層人才發展環境。一是加強黨建思想政治引領。弘揚新時代愛國精神,加大模范表率的宣傳力度,完善杰出基層人才獎勵制度和榮譽表彰制度,使尊重基層人才內化為全社會自覺。二是提升硬件服務環境。鼓勵各地完善公租房、人才公寓、人才補貼、子女入學、配偶就業等保障服務政策,切實解決人才后顧之憂。三是提升軟件服務水平。真正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優厚待遇留人,讓各類基層人才工作順心、發展安心、生活舒心。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