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參加全國政協視察活動、省政協常委會議、月度協商座談會……回望2020年履職路,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安財經大學校長方明忙碌而充實。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教育一直是他建言的重點。全國兩會召開前夕,方明專門抽出幾天時間,對即將帶到會上的兩件提案作進一步修改完善。方明說,教育關乎每個家庭和國家未來,為實現優質教育發聲出力,是他作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擔當,更是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職責所在。
去年11月16日至20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汪永清率全國政協委員視察團來陜,就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開展視察。作為視察團成員之一,方明和其他委員深入延安、西安等地13所不同類型高校,與120多名師生代表、學校負責人面對面交流,隨機旁聽授課,這次實打實的視察活動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全國教育大會召開后,各地高校全面加強黨建引領,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升高校教師隊伍業務素質和創新能力,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得到大力提升,職業自豪感得到顯著增強,各類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方明長期耕耘在教育一線,先后擔任咸陽師范學院校長、西安石油大學副校長和西安財經大學校長,對地方院校有著特殊的情感。方明說,陜西是一個經濟欠發達省份,高校對高層次人才吸引力總體仍不強,近年來與東部省份在人才上的差距不僅沒有縮小,甚至還有所擴大。
為此他建議,加強對西北地區建設高素質創新型高校教師隊伍的政策支持,尤其是要提供更多的對口支援,幫助西北地區高校建立更多事業平臺,開展更有針對性的定向博士生培養項目。
去年8月30日,在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委員們圍繞“科學編制我省‘十四五’規劃,加快追趕超越進程”進行專題協商議政。結合陜西高等教育發展實際,方明在會上建議,“十四五”規劃不應只盯著未來五年,而應將發展眼光放得更長遠些。尤其是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需要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要保住陜西“科教大省”的牌子,實現下一個百年的創新發展,必須依靠強大的基礎理論研究,不能總是“吃老本”。
“今年全國兩會,我將繼續關注西部地方高校的建設發展。”方明說,近年來,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快速發展,學生國際交流的規模、層次和質量日益成為評價高校“雙一流”建設成效的重要指標,但由于西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數量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西部高校“雙一流”建設成效,使東西部地區高校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愈發凸顯。
方明建議,進一步加大西部高校教育合作對外開放力度,出臺扶持政策和措施,簡化審批程序,加強政策、資金扶持引導,積極引進國外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加快促進西部地區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提升,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加快發展。
黃河生態環境保護也是方明今年關注的重點。黃河中游地區煤炭、石油、天然氣、天然堿等儲量豐富,是我國能源化工重要生產基地,但目前卻面臨水資源短缺、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脆弱、環境污染等潛在生態風險。
“在保障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的同時,亟須推動制定黃河中游能源聚集區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實現區域協同、綠色、創新、開放發展。”方明建議,制定黃河中游能源聚集區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工程建設,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加強法規建設,建立動態水價調整機制,完善區域協同管理機制,持續優化能源結構、用水結構、用地結構等,打造黃河中游地區生態優先型經濟發展新格局。
如何切實履行職責,方明認為,政協沒有“名譽委員”,只有“責任委員”,因此,全體委員履職都應盡職盡責、用心用力。
展望“十四五”新征程,方明表示,要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和自身思想覺悟,切實提高履職能力,當好人民政協制度的參與者、實踐者、推動者;要立足自身工作行業、生活地域、委員界別和研究領域,努力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積極建言獻策,反映社情民意。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