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來昌榮 鄧永新
4月6日,在漢陰縣政協九屆五次會議大會發言現場,8位委員圍繞中藥產業、鄉村振興、農村基層治理、鳳堰古梯田景區建設等話題依次登臺發言,另有5位委員提交了書面交流材料,直擊發展痛點和難點。
聚焦產業發展促進質量提升
漢陰縣地處秦巴山區,生物多樣性賦予其特有的藥材發展空間和足夠的產業鏈構建基礎。
漢陰縣政協常委楊維剛說:“2020年,澳門金促進會為推進澳門產業適度多元化,通過充分調動和整合關聯資源,依托澳門優勢和‘一帶一路’建設,將漢陰作為澳門在內地首個中醫藥產業中藥材聚集區進行深度合作、投資。”
楊維剛建議,以漢陰為聚集區,以陜西澳門中醫藥產業合作為契機,將“陜西澳門中醫藥產業園”項目作為陜西澳門間中醫藥合作重點工作予以支持,并給予配套政策,加快中醫藥產業發展。同時,支持并落實中醫藥產業的漢方標準、澳門藥事標準認證和藥事注冊落戶安康,通過陜澳中醫藥產業項目平臺,打造漢陰中醫藥產業鏈的增量發展和外向經濟模式。
有著“陜菜之鄉”美譽的漢陰縣,如今越來越有名氣。炕炕饃、豆腐干等特色美食銷往全國各地,石叁珍蘑菇宴成為中國名宴,沈氏家宴被授予“陜西名宴”稱號,漢陰美食由此具備了產業發展條件。
為更好推廣和傳承漢陰美食,漢陰縣政協委員石燕認為,應建立廚師技藝培訓基地,建設名廚名師工作室,對餐飲企業中有一定基礎和水平的廚師、服務員、管理人員進行技能培訓,培養更多人才,提升漢陰餐飲行業整體從業水平。要完善人才引進機制,支持和鼓勵技術人員通過技術服務、技術入股、技術轉讓等形式,參與富硒食品產業的開發和創業。此外,還需建立專家庫,做好項目決策、技術咨詢等服務工作,促進美食產業長期發展。
春日的鳳堰古梯田景區,油菜花田和水田交錯,炊煙裊裊的村舍散落其間,吸引了許多游客踏青。為推動景區持續發展、提升旅游品質,漢陰縣政協委員張龍斌認為,要在“造景”上做文章,修復和打造大地景觀。
張龍斌建議,要堅決防止梯田內的亂建亂占行為,確保梯田不再被蠶食、肢解和分割,維護梯田的完整性,保留梯田“壯觀美”。要種植好一年一季的油菜花和水稻作物,打造梯田“層次美”。要規劃布局好花卉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種植區域,打造大地景觀,營造四季有花、處處有景的旅游環境,確保景區呈現“常態美”。
建言鄉村振興增添發展活力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序幕已然拉開。持續鞏固脫貧成果、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是委員們普遍關注的話題。
漢陰縣政協委員蔣孝軍認為,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鄉村治理占突出地位,作用不可忽視。而漢陰的“321”鄉村治理模式作為陜西省唯一、全國首批20個鄉村治理典型案例,既提升了基層治理成效,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應全面推廣,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蔣孝軍建議,積極發揮“三線”人員普法宣傳員作用,堅持和完善“三官一律”進村制度,讓“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為村民行動自覺。要運用“智治”強支撐,高標準建設縣鎮村三級綜治及“321”大數據中心,通過線上線下共同發力,實現服務全程全時、管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享。
從“三社協同”到“四社融合”,漢陰縣供銷合作社的發展改革工作得到中、省、市供銷社和相關部門的肯定和認可,在培育新型農業產業主體,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等方面頗有成效。但目前供銷社主要借助“832”平臺、合作商超等渠道銷售農產品,存在銷售數量較小和效益低等問題,缺乏創品牌、闖市場、上規模的市場化銷售手段。
為此,漢陰縣政協委員李東升建議,應狠抓農產品規模化和品牌化建設,樹立品牌意識,創建地理標志、公共名牌、集體商標等,逐步推行同類企業共享品牌資源,實行抱團發展。大力支持供銷社與村集體開展深度合作,開展農業現代化服務、農資配送、農產品銷售、資金互助、再生資源回收等業務,共同服務村民社員,增加農民收入,壯大鄉村經濟。
“在大力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行政推動引導中,做好政策機制保障、項目融合共建,在人才作用發揮和撬動社會資本運作上開門合作、多方聯動才是關鍵。”漢陰縣政協常委張渝鑫建議,應采取各類獎補、項目申報、深度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扶持方式,支持和引導培養鄉村文體活動、文化建設發展、文化設施建設的“身邊人”,發揮社會企業家、鄉賢能人、文化精英朋友圈作用,以社會力量文化隊伍建設彌補體制內人員不足問題,逐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基層人才隊伍建設,形成政府主導抓方向、群眾參與做內容的良好局面。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