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仕龍 張浩
6月3日,漢陰縣政協首批“委員之家”“政協委員工作室”成立。縣政協主席史正林出席集中授牌儀式。截至目前,縣政協“1110”(1個鄉鎮政協委員工作站、1個部門政協委員之家、10個界別政協委員工作室)體系正式形成,這既是落實省政協三級政協委員工作室建設推進會要求的具體行動,也是貫徹落實“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的重要體現。
統籌規劃“先行一步”
漢陰縣政協為方便政協委員和人民群眾“零距離”接觸,面對面宣傳黨的政策、收集社情民意信息、幫助服務群眾,年初,縣政協主席史正林帶隊深入基層、走訪委員、開展調研,認真聽取建設委員工作室建議。
4月下旬,史正林帶隊到西安市未央區學習經驗,精準把握工作室性質定位、工作職能,制度化、規范化、特色化創建要求,圍繞“怎么設、怎樣建、如何用”開展討論,印發《漢陰縣政協關于創建政協委員工作室(站)、委員之家的實施方案》。
“平臺作用發揮得好不好,關鍵在于委員的素質和能力。”5月18日,漢陰縣委常委、統戰部長李長國對澗池鎮委員工作站的成立給予高度評價并寄予殷切希望。工作站負責人表示,將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行業特點,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履職實效,積極投身“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著力打造“人民群眾身邊政協”新形象。
在漢陰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委員的共同努力下,全縣1個委員工作站、1個委員之家、10個委員工作室,均達到了有固定場所、有標識銘牌、有工作職責、有工作制度、有工作臺賬的“五有”標準,營造出學習交流“不掉線”、服務群眾“不斷線”的良好氛圍。
機制建設“謀深一步”
漢陰縣政協首批成立的“委員工作室(站)”“委員之家”各有特色,凸顯了委員的界別特性,亮出了服務群眾的基本屬性,把需求導向作為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整合委員資源與優勢,充分發揮“小窗口大平臺”作用,有效拓展了政協履職空間。
“不能為落實任務而建立,要探索建立一些務實管用、具有特色的工作機制,讓履職活動豐富多彩,發揮實際效果。”史正林說,要在建言獻策和凝聚共識上雙向發力,使政協履職活動能夠更多地辦在基層、放在一線、開在群眾身邊,實現政協工作緊密聯系群眾,與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同頻共振。
相關工作室負責人表示,要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把原本分散在各行各業的委員組織起來,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形成履職合力,通過定期座談等形式把群眾“請進來”,近距離傾聽民意、了解實情,展示委員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通過“學黨史、走基層、訪民情、解民憂”等一系列活動“走出去”,讓委員履職成效輻射到社會各界,讓政治協商理念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讓政協履職方式更有“煙火氣”。
履職重心“下沉一步”
近期,漢陰縣土豆產業因出產期集中、銷路有限、本地市場供大于求,部分產量大的農村經濟合作社面臨賣不出去、賣不起價的問題。對此,漢陰縣澗池鎮政協委員工作站接下第一筆“大單”,輪值委員楊曉琴化身“帶貨主播”,在網絡媒體中推銷土豆,凝聚社會各界共識,讓土豆“賣得出、賣得好、賣得遠”,讓小土豆成就“大產業”。
在楊曉琴等委員的積極助推下,社會各界人士都在為土豆尋覓銷售渠道和商機,各級領導、黨員干部職工在微信群、朋友圈發布漢陰土豆豐收待銷信息,為土豆銷售出主意想辦法,推動土豆銷售通達順暢。
“委員工作室、工作站建在基層,與老百姓的距離更近,要把工作做實,做好聯系服務界別群眾的橋梁。”楊曉琴表示,“四社融合”政協委員工作室成立后,能及時了解群眾的難處和問題,希望今后能為鄉村振興提供更多支持和幫助。
史正林指出,工作室建成不是終點,用好才是目的,政協委員要珍惜榮譽、擔負責任、發揮作用,走訪群眾聽真話,關注民生察真情,努力當好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和“代言人”,將委員工作“站、家、室”打造成為政協履職的新實踐、發揮委員作用的新載體、交流學習的新平臺,用實干篤行讓政協工作更加接地氣、有活力、受歡迎。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