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興則國家興,農村富則國家富。6月29日,在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第七小組討論會上,圍繞“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議題,多位委員聚焦農業農村發展踴躍建言。
呼燕:發展農業人才是關鍵
“農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可現在農民越來越少了怎么辦?”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呼燕的一席話引發委員共鳴。呼燕說,近年來,隨著我省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虹吸”效應造成農村人口嚴重流失,“空心村”現象普遍,進而帶來土地荒蕪、村舍閑置、農業發展停滯等問題。
曹國巍:
改善人居環境 發展農業產業
人才聚集,農業經濟發展才有底氣。禮泉縣政協主席曹國巍表示,近年來,隨著“兩不愁三保障”政策的實施,解決了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但鄉村要振興,就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政策支撐外,亟待下好改善人居環境和發展農業產業兩步“關鍵棋”。
“廁所革命、垃圾處理、環境整治讓村容村貌提升了,下一步還要建設文化鄉村、特色鄉村、美麗鄉村,不斷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增強農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曹國巍建議,要因地制宜、創新探索,以村集體經濟帶動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助力農民增收致富,“只有鄉村美了,農民富了,才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就業。”
壽錫凌:
培育叫得響、立得住的農產品品牌
“陜西缺乏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的農產品品牌。”省政協委員、省人民醫院心血管病院常務副院長壽錫凌用親身經歷舉例說,比如茯茶因其具有保健功效而深受市場歡迎,近年來我省茯茶產業發展迅速,但也只是墻內開花墻內香,缺乏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壽錫凌建議,應加大宣傳力度,立足陜茶資源稟賦,深挖茯茶文化內涵,擴大茯茶品牌影響力,借助“一帶一路”平臺,讓陜茶“香”飄世界。
白會川:
推動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縣域經濟作為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聯結點,在承接產業轉移、優化經濟結構、推進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宜君縣政協副主席白會川建議,我省應針對縣域工業、生態、農業等不同功能定位,出臺差異化的指導性意見;出臺支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扶持獎勵措施,特別是高端技術人才到區縣工作的鼓勵政策;完善縣域經濟發展考核的評價體系,尤其對推動區域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重點項目,加大考核權重,促進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各界導報記者趙婧/文杜靜波/圖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