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一方面是科研成果長期面臨轉化率低、轉化周期長、轉化途徑單一的問題;另一方面是企業面臨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分散、科研成本高昂的短板。如何破解這一尷尬狀況?住陜全國政協委員、陜西建工控股集團董事長張義光認為,需要強有力的外部“智腦”支持。
張義光表示,企業工程師提出科研課題,高校等科研機構的科學家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以“科學家+工程師”模式,既能鼓勵企業參與技術研究,加大科研投入,持續增強創新能力,又能讓智力資源精準對接產業鏈和創新鏈上的技術需求,探索科研成果高效轉化為生產力的途徑,助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張義光認為,在完善推廣過程中,首先要統籌平臺建設,探索由政府部門統籌全國現有的技術成果發布平臺、科研需求發布平臺、技術交易平臺等,實現各平臺數據互聯互通,進而實現企業科研課題和高校智力資源快速對接、科學家團隊和工程師團隊高效匹配。同時,要引入市場評價體系,雙方協商引入市場化導向的工作機制和評價制度,激發“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的積極性和潛力。
張義光建議,加大政策支持,統籌考慮“科學家+工程師”科研模式的扶持和獎勵政策,出臺財政、稅收、金融等相關支持政策,針對企業為技術研究及成果應用而產生的成本,加大稅費優惠力度。財政資金對符合標準的科研課題要給予補貼。金融機構針對企業投入科研課題的信貸資金要給予利率優惠。加大對特定領域的支持,尤其是國家戰略產業、“卡脖子”技術攻關等重點創新領域的相關課題,應給予更多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