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實習記者 郝衛明 記者 樊星) 建言資政獻良策,踔厲奮發向未來。3月18日,參加政協蒲城縣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政協委員帶著社會各界心聲,向大會報到。今年是每五年的一次換屆年,也有很多新委員亮相,在接下來的時間當中,委員們將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和昂揚的精神狀態,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責。
報到現場,委員們陸續抵達,開啟“兩會時間”。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委員們全程佩戴口罩,掃碼亮碼、測體溫,在工作人員引導下有序登記、領取資料,整個流程有條不紊,迅速高效。
委員心聲
清代考院博物館是目前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清代童生考試場所。政協委員石秋艷是清代考院博物館的館長,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她還重點關注教育“雙減”政策之后的一些情況。自從“雙減”政策落地之后,縣教育部門制定了一系列“雙減”措施,也很有成效。圍繞怎樣做到減量提質?中小學生在校時間長,會不會厭學?等方面問題,石秋艷多次深入學校,和老師、同學們面對面去溝通、去了解,提出《關于加強青少年群體家庭教育的提案》和《貫徹“雙減”要求 “五育并舉”落地生花的提案》。
政協委員 石秋艷:為更好的發揮博物館宣教方面的職能優勢,有利于更好的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能讓更多的青少年在雙減政策的貫徹落實下,走進博物館、紀念館、從本質上“減輕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作業負擔”和“課外培訓負擔”,讓“五育并舉”落地生花,貢獻我們文旅人的力量。
每年的兩會時間,都能聽到來自社會各界不同的熱點話題。政協委員劉立強,是陜西蒲城萬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作為一名連任兩屆的經濟農業界老委員,一直把蒲城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放在心上。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 在劉立強委員眼中,如何讓園區企業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首先就要確保企業發展,企業的發展關鍵在人才,當然,人才也是企業發展最根本的保障。劉立強告訴記者,每年春節過后,就會出現“用工荒” 現象。在此期間,他深入企業一線,做了大量調研走訪。據了解,目前高新區共引進企業82家,其中42家開工投產,共需工人1.8萬余人,但實際只有1.3萬余人,用工缺口5000人左右,有80%的企業不同程度存在缺工問題。那么如何滿足園區企業的發展,為竭力打造“一鎮三地”和推動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那就應該加快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緊缺型人才,化解企業招工難、用工難問題。為此,今年“兩會”, 劉立強委員的提案就是《關于破解高新區企業用工難的問題》。
政協委員 劉立強:咱們十七次黨代會提出了“一鎮三地”的發展規劃,首先打造陜西省工業重鎮,我們作為工業重鎮里的工業企業,我也作為一個政協委員,我們這次也是為“一鎮三地”,我們企業要做哪些加分項,這里面我們也通過走訪調查,發覺咱們園區里頭很多用工的問題是比較嚴重的,就是很多我們想要的工人招不到,想培養的又不愿意來,所以我們也提出了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一個是希望政府能夠大力地宣傳,把工業園區目前的現狀和員工的收入情況,也給渭南周邊的縣市都宣傳一下,另外我們也通過各種培訓,有目的地培養一批用工人員。
在報道現場,也出現了很多年輕有為的新委員。在他們的心中,政協委員不僅是一種榮譽,還是一份沉甸甸的擔子。時刻不忘政協初心、牢記政協使命,深入群眾、認真調研,不斷提高為發展建言、為群眾代言的水平, 更加自覺地為新時代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政協委員 石建民:作為一名新的政協委員,我感覺責任重大,本次我帶的提案是注重蒲城文化品牌的建設,因為考慮到蒲城縣是一個文化大縣,歷史悠久,但是在這品牌建設過程中,出現了諸多不一樣的地方,比如說將相故里,人文蒲城,酥梨之鄉,但究竟哪一種最適合蒲城呢,我想在這一屆通過各界人士共同探討,拿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交給蒲城人民,使蒲城經濟文化繁榮起來。
政協委員 張倩:作為一名新任政協委員,我感到責任重大,今后我將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不負眾望,為蒲城縣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據了解,政協蒲城縣第十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應到委員237人,會期為3月18日到20日,在接下的三天時間當中,委員們將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民生實事等話題積極建言獻策,履行他們的神圣職責,共謀發展大計,共繪宏偉藍圖。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