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彥伶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種業是農業的“芯片”,也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我省作為傳統農業大省,農作物種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整體水平在全國靠后,與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不相適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尤其是聚焦種業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如何破解現階段我省種業產業發展瓶頸,省政協委員姜志德、張保軍、李云鵬積極建言獻策。
增強種子企業自主研發能力
“鑒于國內有實力的種業集團不斷擠占我省種子市場空間,而我省種子企業弱小散亂的弊端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改善,為此,我省應將種業發展的關鍵聚焦到種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來。”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姜志德表示,我省亟待圍繞“增強種子企業自主研發能力,打造種業航空母艦”的思路,在新品種研發、種子擴繁推廣、種子市場開拓和企業經營方式轉變等方面全方位發力。
姜志德說,由于歷史慣性和發展階段所限,種子企業仍處于從高校科研機構購買種子使用權開展經營的“借機下蛋”和“等米下鍋”階段,這種不占源頭、受制于人的被動經營模式,制約了種業集團的經營和發展能力。
“目前,最重要的是把農產品新品種研發的重心由農業高校和農業科研院所下沉到種子企業,形成企業對新品種的自主研發能力。”姜志德建議,要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和人才整合等手段,盡快形成屬于企業自己的高水平品種研發創新能力,實現種子產業基礎科研與品種開發的無縫對接,在人才培養方面徹底打通企業與高校及科研機構之間的壁壘。
加強種業人才隊伍建設
“不尊重農業人才的不良風氣、‘重學術、輕技術’等是造成我省種業人才梯隊斷層最主要的原因,也是阻礙當前我省種業發展最大的問題。”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張保軍表示。
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張保軍建議,鼓勵公益單位加強種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現有育種人員隊伍長期制度設計,實現公益育種非利益化;集中扶助部分公益育種力量,抓大放小、合理布局;將公益單位的育種項目投入轉向種質資源創制、開放性育種材料圃、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切實加強公益育種單位的育種材料開放共享利用;將財政投入的商業育種項目從無償撥款逐漸向有償使用、貼息貸款等方式轉變。
針對種業人才缺乏的現狀,張保軍建議,教育管理部門應專門設置種質資源保護與創新崗位,進一步吸引青年人才。將資源創新的貢獻評價與SCI、項目、標準等一視同仁,甚至種業崗位要提高一層特殊評價,使得種業人才有上升空間。督促高校加強種業人才教育培養體系的完善,讓種業研發推廣經驗豐富的專家上講臺、下田間地頭授課。
構建全方位種業發展戰略
“種業發展是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種業發展對于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省政協委員、陜西國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李云鵬說。
“要加強種業頂層設計,加大財政金融的專項投入扶持力度,加大產學研合作,提高種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完善種業人員激勵機制。”李云鵬建議,結合陜西關中陜北陜南片區的氣候、地質、生態、水資源以及傳統習俗,制定適合我省區域特點的農業種業發展規劃和高質量發展規劃、指導意見,完善政策導向,構建我省全方位種業發展戰略。
李云鵬還建議,設立我省種子種業專項發展資金,重點加大對公益性、基礎性種業科研財政投入,助推以農業科研院所和企業為代表的育種科研能力再提升。重點支持種業發展基礎建設和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與配套設施建設,積極發揮現代種業發展基金的引導作用,廣泛吸引社會、金融資本投入,支持企業開展商業化育種。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