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趙婧 樊星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是實現長效脫貧,走向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在渭南市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雷渤、劉麗恒、殷婭麗等,圍繞渭南如何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言獻策。
要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渭南市不斷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步伐,全力培育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和帶動能力,截至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6582家,成為農戶脫貧致富的“領頭雁”。
然而,市政協委員、民建渭南市委會副主委雷渤在調研中發現,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仍存在經營規模偏小、發展水平不高、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
“不能盲目跟風,更不能照搬照抄,要找準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雷渤建議,應科學規劃,強化管理措施,加大培訓力度,做優特色產業,創新發展形式;以做優產業鏈,增加農民收入,助推鄉村振興。
“要突出農產品安全質量認證,提升渭南優質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雷渤建議,要強化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類別的指導,做到有特色、有亮點、有品牌。引導農民專業經濟組織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專業合作社模式,“可推動相同產業和行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體,形成規模化,延長產業鏈,增加市場話語權。”
在探索新模式上,雷渤還建議,要結合鄉村振興工作,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機服務、病蟲害防治、家政服務等服務類合作。培養職業農民,鼓勵農技人員、農村能人等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支持高校畢業生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業,引導合作社聘請職業經理人,不斷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水平。
發揮民營經濟作用助推鄉村振興
2021年以來,渭南市廣大民營企業積極響應全國工商聯、國家鄉村振興局等6部門共同發起的“萬企興萬村”行動,在鞏固拓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成果的基礎上,新增幫扶投資2610萬元,新增公益捐贈247.14萬元,為助力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
市政協委員、陜西亞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麗恒在調研中發現,在參與鄉村振興、投身“萬企興萬村”行動具體實踐過程中,民營企業在土地、資金、人才資源、政策落地、產業發展等方面還面臨一些問題和困難。
為更好發揮民營經濟作用助推鄉村振興,劉麗恒建議,應持續優化農村創新創業環境,鼓勵更多民營企業家參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強化政策支持,健全鄉村振興投入保障機制,依法落實民營企業在結對幫扶中的各類投資、捐助等財稅優惠政策。對鄉村振興中作出積極貢獻的民營企業和個人,要在項目資金方面給予優先扶持。
此外,劉麗恒還建議,要持續夯實產業基礎,推動建立創新創業聯盟,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實現農產品多層次、多環節轉化增值;大力鼓勵農業與休閑旅游、飲食民俗、文化傳承、健康養生等產業嫁接融合;支持擴大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強化政策配套,加強標準引領,從源頭加快解決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先一公里”問題。
著力提升鄉村振興文化軟實力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也是鄉村振興戰略中最基礎、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經過幾年努力,渭南市鄉風文明有了很大改觀,村級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相繼建成開放,定期開展送書畫、送戲劇下鄉等活動,創評“星級文明村”“星級文明戶”,涌現出一大批“好媳婦”“好公婆”“最美家庭”。
市政協委員、蒲城縣應急管理局工會主席殷婭麗在調研中了解到,當前全市鄉風文明建設仍存在思想觀念轉變不徹底、制度執行不嚴格、移風易俗不到位等問題。“名目繁多的宴請雖有所收斂,但婚喪陋習、天價彩禮等‘人情消費’依然讓群眾苦不堪言。”
殷婭麗建議,要通過黨建引領、強化宣傳、選好突破口、抓好關鍵環節等措施,推進鄉風文明建設。要將“孝親敬老、守望相助、仁愛誠信、扶危濟困”等傳統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過傳統媒體和微信、抖音等新興媒體,大力宣傳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等文明理念,著力提升群眾文明素養。
同時,殷婭麗還建議,要將鄉風文明、移風易俗等內容融入村規民約,讀起來朗朗上口,內容接地氣更入人心;要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通過典型引領、強化監督考核、推進平安鄉村建設等措施,促進鄉村和諧穩定;要建立鄉風文明建設領導機制,將鄉風文明建設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明確各相關部門職責,逐步建立健全基層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