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增綠陜西
2021年陜西全年完成營造林842.3萬畝,完成面積居全國前列,治理沙化土地93.3萬畝。如何更好地為國土添綠、守綠、護綠,全力厚植美麗陜西綠色底版?聽聽委員怎么說——
加強秦嶺地區
松材線蟲病防治工作
省政協委員
張新發
“如果松材線蟲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將給秦嶺地區森林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據省林業局發布的2021年陜西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公報顯示:全省松材線蟲病疫情發生面積47.99萬畝,病死松樹28.35萬株。截至目前,全省疫情發生范圍涉及漢中、安康、商洛等3市24個縣(區)171個鎮辦(林場)。
松材線蟲病是松樹的一種毀滅性傳染病,被稱為松樹的“癌癥”。近年來,松材線蟲病在西安、商洛、安康等地都有不同程度發生。省政協委員、商洛市林業局局長張新發說,松樹是秦嶺地區的主要樹種之一,僅商洛市境內松林面積達584萬畝,占全市林地面積的近三分之一,10多年間,松材線蟲病造成全市100多萬株松樹死亡,近220萬株松樹被迫砍伐,疫情對秦嶺地區的松林資源和生態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張新發說,目前,商洛市松材線蟲病雖然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由于油松純林面積大、易感風險高,且全域都處在秦嶺腹地,防控難度大、任務重。此外,與商洛市相鄰的十堰市、三門峽市、南陽市均為松材線蟲病重度疫區,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任務艱巨,防控形勢尤為嚴峻。
“如果松材線蟲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全市松林將逐年減少,給秦嶺地區森林生態系統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張新發建議,我省要將松材線蟲病防控納入“林長制”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考核內容,加大對松材線蟲病防控技術研發項目的支持,在抗性樹種、治病機理、環境友好型防治方法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強化專業隊伍人員培訓,不斷提高松材線蟲病的防治效果;加大松材線蟲病防控省級財政資金的投入力度,更好滿足防治工作所需。
各界導報首席記者 李榮
為渭北添新綠
構筑生態屏障
“加大對渭北旱腰帶區域氣象、生態環境因子變遷的研究,將其納入國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范疇,加大生態修復和保護力度。”
省政協常委
程建國
渭北旱腰帶地區是關中平原與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過渡地帶,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該區域采礦場數量急劇增多,由于大多數采礦企業生產標準低,加之監管不到位,長期的無序開采致使區域山體和植被受到嚴重破壞。
省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程建國說,近年來,涉及旱腰帶地區的各級政府加快推進旱腰帶地區生態恢復,出臺了系列監管和清理措施,不斷加大對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生態環境破壞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在渭北旱腰帶地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中,一些坡度較小區域采用平面覆土綠化,每畝需要3萬元,坡度較大區域通過掛網噴播技術實施綠化,每畝需要13萬元,修復成本高,資金需求大。加之該區域生態破壞面大、空氣濕度小,造林綠化難,養護成本高。”
如何加大措施,恢復渭北旱腰帶地區生態環境?程建國建議,省林業局應協調水利、氣象、科技等部門,加大對渭北旱腰帶區域氣象、生態環境因子變遷的研究,將其納入國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范疇,加大生態修復和保護力度;加強對現有合法采石企業監管力度,對已經形成的創傷面進行系統修復,逐步恢復植被生態環境。
針對旱腰帶地區缺水現狀,程建國表示,咸陽地區可依托東莊水庫建設,在旱腰帶地區規劃建設涇西灌區,解決乾縣、禮泉等縣生態和生產生活用水;利用東莊水庫東線的供水管道,為沿線已經斷流的河流提供一定生態基流,以恢復河流生態功能;利用引漢濟渭給關中城市群供水管網,分出一部分水指標用于改善旱腰帶地區的水生態環境,徹底解決當地農村發展面臨的生產生活問題。
各界導報首席記者 李榮
關鍵詞:增綠陜西
省綠化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省系統指導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全面推行造林綠化落地上圖制度,完成造林結果上圖509.6萬畝,造林綠化實現精細化管理。如何提升綠化質效,繪就陜西“全域美”生態底色?
守住毛烏素沙漠的那片綠
堅持“誰造林、誰管護、誰受益”和“三分種、七分管”的原則,健全多主體長效管護機制。
省政協常委
麻寶玉
毛烏素沙漠總面積4.22萬平方公里,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其中一半面積在陜西榆林境內。新中國成立初期,榆林林木覆蓋率只有0.9%。多年來,在當地人民治沙造林的努力下,林木覆蓋率達到36%,沙區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率先在全國同類地區實現了由“整體惡化”向“整體好轉、局部良性循環”轉變的歷史性變化。
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些新的問題開始凸顯。“已建成的防護林因后期管護不到位,出現了退化或死亡,如毛烏素沙地大量灌木林因平茬復壯不及時,二次沙化的風險開始顯現。”省政協常委、榆林市人大常委會一級巡視員麻寶玉說,去年春季榆林就累計發生了8次揚沙和沙塵天氣,這或許為防止二次沙化敲響了警鐘。
究其原因,麻寶玉認為,因為沙區林地多為生態林,經濟效益偏低,導致群眾造林護林的積極性不高,進而造成林地管護不到位。
榆林資源優勢突出,但資源開發引發的生態問題也不容忽視。麻寶玉發現,榆林市煤炭采空區土地沉陷造成林木枯死,加之礦產開采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導致新的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麻寶玉表示,應在《陜西省防沙治沙規劃》的基礎上,作出防沙治沙長期戰略安排,實施綠上加綠提質增效造林工程,摸底調查退化林,全面啟動提升改造工程,通過飛播造林種草、人工造林種草、封山育林育草等方式,開展樹種更替、中幼齡林撫育、退化林修復,構建以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草場防護林為主體的防護林網體系,加快形成統籌山水林田湖(壩)草沙、協同地上地下的系統治理新格局,全面防止二次沙化。
“要高度重視林木管護工作,實現造管并重。”麻寶玉認為,應堅持“誰造林、誰管護、誰受益”和“三分種、七分管”的原則,健全多主體長效管護機制,推行參與式造林管理模式,確保造一片、活一片、成一片。同時,要加大造林護林資金投入,提高補償標準,調動群眾造林護林積極性。
“還應加大林業科技投入,針對沙區出現的林草退化、采空區生態修復、防止二次沙化等問題,積極開展科技攻關,以‘科技興林’理念破解當前困境。”麻寶玉建議。
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白瑤 記者 滿淑涵
用活綠色資源
助力“雙碳”達標
“充分發揮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固碳作用,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省政協常委
唐周懷
據2021年陜西國土綠化公報:2021年陜西完成營造林842.3萬畝、治理沙化土地93.3萬畝,加快“挺進深綠”。
“陜西是全國林業大省,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生態空間達到2.2億畝,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2%,生態空間在全省固碳釋氧、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省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唐周懷說,“如期實現‘雙碳’目標,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充分發揮森林、草原、濕地、荒漠等固碳作用,鞏固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2021年印發的《陜西省“百萬畝綠色碳庫”試點示范基地建設規劃(2021—2030年)》,是省林業局科學推進全省生態空間治理,提升生態空間“畝產量”,服務“雙碳”目標的創新舉措。規劃重點選取具有代表性、碳匯潛力大的縣(區)和生態空間,打造森林、草原、濕地、沙地荒漠、自然保護地等五類高標準“綠色碳庫”基地,為我省實現“雙碳”目標提出了林業路徑。
據了解,“百萬畝綠色碳庫”試點示范基地建設已納入《陜西省林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目前,商洛市商州區、洛南縣已被列入試點示范基地建設,并投資2000萬元。
“試點示范基地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唐周懷認為,為加快推進試點示范基地建設,應將建設資金納入我省財政預算,每年安排一定資金予以支持,確保試點示范基地早日發揮效益。
“長期以來,我省草原扮演著畜牧業生產飼料庫的角色,利用與保護矛盾突出,生態保護重視不夠,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針對打造草原高標準“綠色碳庫”,唐周懷建議,應將草原生態保護與山、水、林、田、湖統一籌劃納入生態空間,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將草原生態保護修復資金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加大財政投入。
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白瑤 記者 滿淑涵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