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趙婧
“錨定做優‘千億級實力城區’奮斗目標,為創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碑林實踐邁出更大步伐作出積極努力、貢獻智慧力量。”在2月16日至19日召開的西安市碑林區政協十五屆四次會議上,區政協主席周振強殷切寄語全區政協委員。
作為千年古都的核心區域,西安市碑林區既是城市的文化靈魂,也是集政治、經濟與交通功能于一體的樞紐。碑林區兩會期間,委員們圍繞深化“六個碑林”、聚力“六大攻堅”部署建言獻策,凝心聚力擘畫區域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碑林區聚集了17所高校、131家科研機構、129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是西安科技資源的“心臟地帶”。如何充分利用這些優質資源,推動區域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
“科技成果的本地轉化能夠為碑林區的傳統產業注入新技術和創新動力。”區政協委員張偉建議,進一步深化產學研融合,共建聯合研發中心,建立長期人才交流機制,精準對接市場需求;優化科技金融服務,拓展金融產品種類,建立風險補償機制,提升知識產權保護與運營水平。此外,他還建議通過搭建線上線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吸引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碑林。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科創企業健康發展的沃土,為進一步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區政協委員賈永進建議,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健全創新政策制度支撐體系,優化知識產權保護流程;完善政策咨詢服務機制,成立專家智庫,為企業提供專業指導。此外,他還建議細化科技倫理審查和監管規則,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建立風險管理體系,防范潛在風險。
作為西安城市商業的核心引擎,碑林區依托“一軸三圈”(鐘樓商圈、大南門商圈、小雁塔商圈)建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消費矩陣,但面對城市發展和消費模式的迭代更新,仍需迎接新的變化和挑戰。
“鐘樓至南門地區作為西安的文化核心區,應以文化為主線,打響‘文化消費’品牌,進一步促進文化與消費的深度融合。”區政協委員鄭博文建議,提升鐘樓—南門區域的文化價值,打造“文化+消費”模式,結合現代需求發展文創、美食等特色消費。同時,優化消費環境,升級商業設施,引入國際品牌,改善基礎設施,提升交通便利性。此外,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倡導綠色消費和低碳出行,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宜居宜游的商業環境。
在大數據時代,如何精準洞察消費者需求?區政協委員姚峰建議,打造“數字消費”平臺,整合展示、交易、物流等功能,推動“線上+線下”融合,拓展跨境電商業務;共享數字化轉型經驗,引導成功企業分享經驗,提供解決方案;成立數字化專家智庫,提供培訓和技術咨詢,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加強數據共享與開發利用,以精準營銷和個性化服務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
西安鐘樓、西安城墻、小雁塔……碑林區現有國家和省市級文保單位27家、文物點68處,非遺項目10大類78項,轄區名勝古跡眾多、文旅資源豐富。而如今,推陳出新已成為助推區域文旅深度融合的關鍵動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區政協委員趙青建議,持續推動文旅與商業深度融合,在景區、博物館等區域引入年輕化消費業態,打造主題性商業中心。同時,注重通過內容營銷,從不同角度闡述碑林歷史文化,激發消費者共鳴,并引導其參與文旅項目;構建數字化文旅新模式,通過提升服務管理、創新內容、場景,精準營銷等形式,助推文旅健康可持續發展。
“應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將非遺元素創新融入文創產業。”區政協委員潘博建議,打造特色產品體系、創新營銷模式、推動文創產業升級。同時,通過開發融合碑林文化的服飾、工藝品等多元產品;加強直播電商、短視頻等新媒體渠道推廣,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營銷網絡;結合AR、VR等新技術,開發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培育“文化+”新業態,推動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