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之一。近日,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聯合省臺盟,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省級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組成調研組,就“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到商洛開展調研。
商洛市位于秦嶺東段南麓,是陜西唯一全域處于秦嶺保護區的地級市,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如何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成為調研組最關心的問題。
生態+農業
從“一葉”到“一業”
“生態環境保護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但不能光保護不發展,保護與發展兩手都要硬,哪一頭都不能松。”省政協委員、中國油氣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景哈利說。
近年來,商洛市探索出一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好路子,并在秦嶺地區率先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
調研組了解到,為切實承擔起“一江清水供京津”的政治任務,確保丹江飲用水源安全,商南縣通過“關、停、并、轉、治”等手段,開展全流域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同時,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不斷壯大茶產業,茶生態品牌價值得到凸顯。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商南縣年產茶葉近8000噸,產值達12億元,帶動了8900戶2.4萬人人均增收5000元。
如今,開山種茶已成為商南縣發展生態經濟的新途徑。但由于茶區多分布于低溫多雨、坡度較大的山區,加之受土壤貧瘠、土層淺等因素影響,茶園水土流失日趨嚴重。
“去年一場暴雨后,茶園被雨水大面積沖刷,之后很長時間都沒法栽種茶樹。”商南縣富水鎮鎮長汪宇說。
對此,陜西生態學會副理事長、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與市政學院原副院長石輝建議:“應建立茶園水土流失監測站,為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學依據,更好地服務于治理工作。”
生態+工業
從“廢棄廠房”到“綠色新城”
在位于洛南縣環亞源生態島產業園一處小工作間里,雕刻師們正在木頭上雕刻“秦嶺四寶”。這里不僅有木雕產品,還有由銅、石膏、固體蠟與玻璃鋼材料雕刻而成的各種工藝品,而這些材料均來自產業園內上游企業。
“上游企業將各類金屬工業廢料進行無害化處置,從中回收廢料中的銅、金、銀、鉛、鋅、錫、鉑、鈀等稀有貴重金屬;之后下游企業進行深加工,再對產生的廢料進行無害化處理,這樣就形成了循環的環保產業鏈條。”講解員介紹道。
省政協委員、省僑聯原一級巡視員高俊峰聽后說,這樣的產業鏈不僅遏制廢料污染,還能變廢為寶,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一種好做法。
“產業園將‘廢棄廠房’變身‘綠色新城’,讓原本糟糕的環境得到改善,這對于秦嶺生態保護大有裨益,值得其他地區借鑒。”省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薛華說。
省政協委員、邁德土木工程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萬長青卻表達了自己的擔憂:“這種循環產業鏈確實很不錯,但在資本逐利下,企業會不會不注重生態保護問題,將不屬于危廢的新資源進行處理,這樣將會導致更嚴重的生態污染問題。”
“從短期來看,產業園生態保護形勢向好;但從長期來看,這里會不會變成另一個污染堆積區?這是一個需要大家共同思考的問題。”石輝說。
萬長青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制定相應的管理和約束辦法,采取信息化、申報登記、定期檢查等手段,動態掌握企業生態環境保護情況,防止出現再次污染。
生態+旅游業
從“臟亂差”到“潔凈美”
錯落有致的徽式建筑風格房屋,秀麗的月亮灣人工瀑布,層層疊疊的石坎梯田……走進商洛市山陽縣法官廟村,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新農村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近年來,法官廟村大力開展生態環境整治,拆除不合規臨時建筑,修建入戶道路,對周邊山體進行綠化……“通過一系列措施,整個村莊環境得到極大改善,以前的‘臟亂差’得到了徹底整治。”法官鎮黨委書記雷丹萌說。
依托優美自然環境,法官廟村積極打造“秦嶺原鄉·特色小鎮”,先后獲得“中國美麗鄉村百佳范例”、陜西省鄉村旅游示范村等多項殊榮。“這個村子美得很,配得上這些稱號”“隨手一拍都是美景”……委員們連聲點贊。
“美麗鄉村建設與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息息相關,但還需要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發展主導性產業,不能只看短期效益,要以長遠眼光推進鄉村經濟發展。”省政協委員、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陳一峰說。
調研組還實地走訪了商南縣漫川古鎮、金絲峽鎮,洛南縣麻坪鎮孤山村、云蒙山村等地,詳細了解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情況。大家發現,生態環境治理好后,發展旅游業是很多鄉村的第一選擇,但也暴露出同質化問題。此外,生態產品轉化路徑也較為單一。
調研組建議,要充分挖掘特色資源優勢,努力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和方式,引入各類專業化主體,提升生態資源的造血能力和運營效率;鄉村旅游要注重鄉村靜態景觀和民俗文化保存的結合,將民風民俗融入鄉村旅游,根據游客不同需求開發旅游產品,并與種植業、養殖業等其他產業關聯互動,拓寬當地農民致富渠道。
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白瑤 寇靜 記者 滿淑涵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