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謝昊天 通訊員 靳深 段國芳
“在鄉村振興五大目標中,文化振興處于重要一環,內涵深刻,外延更加寬廣”“洋縣非遺傳承和文化底蘊根深流長,要全面整合朱鹮文化、蔡倫紙文化等一系列特色元素,為鄉村振興賦能助跑”……
近日,洋縣政協召開十四屆二次常委會議,圍繞鄉村文化振興進行專題議政,委員們圍繞加強鄉風文明建設、建立鄉土文化人才庫、打造紅色名片等建真言、獻良策。
如何進一步推進鄉村文化繁榮興盛,激發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是洋縣政協持續關注并致力解決的一個課題。縣政協在深入調查研究、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召開專題議政常委會,就鄉村文化振興匯聚金點子、拿出真辦法。
黃紅娟委員說:“當前,洋縣農村文化建設存在基礎設施薄弱、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文化產業嚴重滯后等問題。”她建議,要摸清地域傳統文化家底,打造皮影、漢調桄桄、端公戲等文化互動交流項目,提升鄉村文化體驗感。要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以文明提升工程為統攬,以文明村鎮創建為引領,以文化資源為依托,以文明實踐所為載體,移風易俗,厚植道德沃土。要豐富文化建設內涵,擦亮革命老區、張富清故居等紅色名片,講好朱鹮故事、古洋州新故事,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鄉村振興首先要辦好鄉村教育,學校是鄉村文化的活躍地方。”來自教育界別的韓靜委員建議,要注重鄉村學校文化建設,發揮鄉村學校文化輻射作用,深度挖掘文化積淀,編寫鄉土文化教材。要充分利用鄉村少年宮平臺,定期開展民俗活動表演,并向村民開放,鼓勵退休教師和鄉賢參與到文化振興中來。
提起鄉村文化振興,長期從事民俗文化研究的翟群濤委員深有體會。他認為,應當著眼于洋縣非遺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的實際,創建文化品牌共同體,優化組合,補齊短板,賦予鄉村文化新時代內核,以民風民俗分區位重新定位,吸收民間資本參與,打造多個洋縣版的“袁家村”,加速文化資源“變現”。
“洋縣東韓村清末民宅群落,集中連片,分布有序,建筑特色鮮明,家訓家風牌匾遺存較多,很多游客慕名而來。”翟群濤說,可以整合該村的鑼鼓、祭祖、喪葬、社火、說唱等固有文化項目,建立民宅民俗風情園,既能教化村民,留住根和鄉愁,又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實現文旅融合進而脫貧增收。
趙宏一委員說,要想讓文化振興成為鄉村振興“加速器”,應抓住三個關鍵點,一是鄉村文化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主旋律,宣傳正能量,堅決反對低俗迷信;二是建立鄉土文化人才庫和文化品牌,增強文化競爭軟實力;三是借助一些活躍的自媒體平臺,推出更多“藍藍小院”“奮青小院”“心靈驛站”,扶植一批文化創收產業項目,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致富。
“洋縣最大的資源稟賦就是青山綠水,要用好朱鹮文化、張富清故居、華陽景區、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等文化遺存,為鄉村振興加油提速。”王亞玲委員激動地說。
洋縣政協主席路建俠表示,要用好用足現有鄉村文化資源,充分發揮鄉村大舞臺、健身廣場等文化陣地綜合效能,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加強鄉村文化振興隊伍建設,大力發現和培養鄉土文化能人,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活動,推出一批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以鄉村文化振興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