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付東
6月21日,在鎮坪縣秦巴生態肉業產業鏈工作室,安康市鎮坪縣政協邀請縣農水局負責同志與工作室政協委員一道,就反映的《關于加大鎮坪山野菜種植加工開發的建議》社情民意信息開展面對面“微協商”。
此次專題協商,雙方就推進鎮坪山野菜種植加工,將山野菜列入高山蔬菜產業重點范疇,科學選定品種、加強產業推廣、加大產品SC認證等形成了共識。鎮坪縣農水局負責同志表示,將認真吸納委員建議,并落實到產業政策制定、推進之中。
這是鎮坪縣政協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
十屆鎮坪縣政協履職以來,在聚力抓好協商議題調研的基礎上,把“微協商+”作為協商為民重點工作的突破口,探索推進“微協商+社情民意信息+委員工作室+界別活動”的“1+3”工作機制,實施基層協商“一線走訪收集社情民意——協商調研形成成果——及時反映服務群眾——跟蹤辦理反饋群眾”閉環管理,以“微協商”賦能社情民意信息質量、委員工作室功能、界別活動內涵,引領全體委員從細微處著手,將履職深度融入民生,真正使基層協商成為委員履職為民的重要方式。
這種“1+3”工作機制在實踐中取得了怎樣的成效?
——通過“微協商+社情民意信息”融合,落實委員“個人調研”“平時調研”,與群眾面對面“協商”,常態化收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落實每名委員每年至少參加1次“微協商”活動、撰寫1篇社情民意信息,專委會每年至少組織6次活動、征集10篇信息,各委員工作室每年至少開展4次活動、征集8篇信息,更精準發揮出“民意直通車”的作用。據統計,截至目前,委員“微協商”參與面達到50%,通過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5個。
——通過“微協商+委員工作室”融合,立足委員工作室服務群眾便捷、履職方式靈活多樣等特點,針對群眾需求,采取一線協商、上門協商、遠程協商等形式,極大豐富了“微協商”工作內涵。如曾家鎮區域政協委員工作室緊扣群眾關切話題,在開展“微協商”活動中劃出教育事業、醫衛事業、鄉村產業振興、民企帶動群眾增收、搬遷社區服務等重點板塊,做到了每季度開展集中走訪群眾活動3次以上,開展“微協商”活動1次以上,高質量反映社情民意信息2條以上。
——通過“微協商+界別活動”融合,建立完善了界別召集人制度,縣政協主席會議成員聯系指導界別工作,專委會辦公室提供對口服務,組織各界別充分運用“微協商”形式開展履職活動。如新社會階層界別李松委員開展校園走訪活動時,了解到學校缺少藝體器材和經費,遂自發表示捐建;經濟界部分委員在小河村產業發展走訪調研中,針對群眾反映的臘肉銷售難問題,現場訂購臘肉2000余斤,受到群眾好評。
“微協商”的“開枝散葉”,讓委員服務民生由“點”及“面”,履職質效得到進一步提升。
“換屆以來,許多鎮村一線新委員對履職重點還有模糊認識,對如何參與基層協商還缺乏抓手,通過微協商‘1+3’工作機制模式,讓我們的委員能很快熟悉協商工作,推動了很多問題在鎮村一級就能得到解決,讓履職成果看得見、摸得著,做到了黨政需要、群眾歡迎,委員們履職積極性更加高漲了!”曾家鎮黨委副書記、政協聯絡組組長杜濤如是說。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