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協常委、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張玉明:
加強新能源汽車產業研發平臺建設促進車用功率半導體芯片發展
在我國電動汽車政策體系支撐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從導入期邁入快速增長期,近五年復合增長率超過60%。2021年,我省明確了23條重點產業鏈作為“十四五”期間全省產業鏈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的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鏈和重卡汽車產業鏈在我省工業制造業當中發揮著“壓艙石”作用。與此同時,自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貿易戰以來,集成電路半導體領域受到各種外部環境影響,半導體廠商大幅減產,車用芯片短缺問題嚴峻。
我省在車用第三代半導體技術研發和新能源汽車應用制造產業方面均具有突出的基礎優勢,但是我省車用功率半導體產業并未發揮出自身優勢而形成產業規模。這嚴重阻礙了我省車用半導體芯片與汽車產業的良性發展。面對上述產業發展問題,建議加強車用功率半導體芯片研發平臺建設。
其一,以政府引導建立車用半導體芯片與傳感器產業創新聯盟,協同連接我省23條產業鏈中的集成電路、傳感器和汽車三條產業鏈,貫通芯片研發與整車應用產業鏈;
其二,大力支持建設車用半導體芯片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作為產業創新聯盟的運營主體,推動面向產業應用的車用半導體芯片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
其三,建議出臺圍繞車用半導體芯片的專項政策,以“揭榜掛帥”“賽馬制”等形式,支持鼓勵解決產業應用中的產品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難題;
其四,建立與國內多個地方的產業協同創新機制,立足陜西、面向全國,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共同實現半導體與新能源汽車先進制造業領域的自主化跨越式發展。
省政協委員、省致公黨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彭紅代表省致公黨:
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化發展
(一)立足龍頭企業,擴張產業集群。建議成立省級招商引資聯合專班,以全面對接比亞迪產能擴張和技術創新需求為切入點,積極借鑒上海市政府與特斯拉“對賭協議”、合肥市政府投資半導體等“投行”模式,主動招引國內外頭部供應鏈企業落地陜西,以龍頭企業供需帶動實現補鏈、強鏈、延鏈、增鏈、穩鏈,推動產業集群“超車式”發展;助力比亞迪等車企與國內外科研單位、重點實驗室和科技巨頭深化技術交流合作,打造龍頭企業強者愈強的競爭格局。鼓勵吉利加快整合優勢資源,推動旗下新能源車系在我省布局落地。
(二)大力布局動力電池全產業鏈。針對動力電池所需的原材料供應鏈,由職能部門主動對接車企需求,制定專項招商計劃,加快引進配套企業入駐陜西,做好產業長期發展布局引導。依托比亞迪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大力支持和引進格林美等具備電池生產回收再利用技術的龍頭企業在陜西落地,把陜西打造成動力電池生產、研發、回收和再利用的全國集散中心,通過吸納上下游企業落戶,推動完善以整車廠、電池企業、材料企業、第三方回收企業等多方共建的回收體系,打進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藍海市場。
(三)支持車企拓展海外市場。依托政府商務資源和對外交往能力,為企業在海外經營提供便利,助推比亞迪等車企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發揮“長安號”中歐班列通道優勢,統籌調配運力,開設新能源乘用車整車和套件出口專列,加快企業拓展營銷網絡,以實際舉措助力國產品牌出海。
省政協常委、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教授陳斌:
打造西部氫谷 加速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
氫能是一種綠色低碳的二次能源,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我省煤炭資源豐富,通過煤炭制氫,可以為我國氫燃料電池車推廣和氫能產業發展提供氫源,還可以實現能源產業的綠色轉型,充分發揮煤炭產業的經濟發展“壓艙石”作用。
1.我省應積極打造西部氫谷,推動申報以西安為中心的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對我省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換道領跑、加速布局氫能與儲能未來產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2.推動我省原創的煤炭/生物質/有機廢棄物超臨界水氣化制氫技術發展,利用好我省全國第一的原煤產量和西安市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大力支持包括氫氣壓縮機、儲氫材料等方面我省具有的技術優勢,突破大規模低成本制氫、高效安全儲運與加氫利用技術瓶頸。以技術突破帶動市場繁榮,在全國氫能產業鏈布局上占據核心關鍵地位。
3.氫能產業基礎設施是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前置條件,可有效帶動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應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建造集制氫工廠、加氫站、新能源充電站、加氣站、加油站、儲能站為一體的示范性智慧綜合加能站,推動制氫、高壓加氫、新能源汽車充電、加氣、加油、數字化運用商業化運營的全產業鏈布局。通過油氣電的運營降低加氫站成本并進行氫能產業培育,解耦氫能車輛和加氫站的互相依存關系。助力氫能燃料電池車產業規范化發展,打造國際一流的陜西清潔能源“綠色名片”。
省民建副主委、陜西興正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喬偉代表省民建:
對加快我省新能源商用車產業發展的建議
1.發揮我省市場資源優勢,打造新能源商用車示范場景。積極推進我省礦山、城建渣土、混凝土、城市環衛、城市物流配送等場景的新能源商用車替換,建設形成示范應用場景并逐步推廣。
2.出臺地方補貼政策,加快培育新能源商用車產業鏈。參照國家換電試點城市、氫燃料電池示范城市群配套政策,圍繞整車制造、產業鏈關鍵總成、基礎配套設施等建立補貼機制。一是新能源商用車整車制造方面,可設置推廣車輛總量或者獎勵總額限值,并與一定的運營里程掛鉤。二是新能源商用車配套獎勵方面,可針對本土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及其控制器、電橋等動力總成配套進行獎勵。三是充換電站基礎設施補貼方面,建議各地市按照充換電站實際充電、換電量給予補貼。
3.設立電動汽車基金,加快純電動商用車商業模式創新。我省為加快氫燃料電池加氫站、氫燃料重卡運營平臺產業發展已組建榆林氫能投資平臺;為加快培育我省純電動商用車充換電站建設運營、電池銀行、運力平臺等重資產產業環節的發展,建議我省設立純電動商用車產業基金,推動純電動商用車各類商業模式、增值服務創新落地。
4.發揮我省人才資源優勢,加快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以示范應用為牽引、全產業鏈技術產業化為載體,充分發揮陜西在高等院校、科創研發機構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加快提升我省電動汽車、氫燃料電池等產業鏈關鍵技術水平,持續培育、不斷提升陜西新能源商用車整體產業競爭力。
陜汽集團投資總監兼投資證券部部長張育安代表陜汽集團有限公司:
借助產業基金模式 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
一、利用產業基金模式發展汽車產業是非常必要的。縱觀全球產業發展,產業基金是已被市場實踐檢驗最為有效的產業培育金融工具。對于地方政府來說,產業基金(特別是產業母基金)也是非常好的政策工具。政府可結合地方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鏈結構特點等因素綜合考量,精心設計、全盤規劃,通過產業母基金撬動社會資金參與產業投資,通過市場化機制實現產業政策目標。
二、產業龍頭企業做產業基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市場實踐證明,聚焦產業且有產業龍頭主導或參與的基金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也更容易取得成功。首先,產業龍頭在項目資源的獲取、判斷等方面能力遠遠優于普通財務投資機構。其次,有產業龍頭背景的基金有能力為被投企業賦能。最后,產業龍頭對產業鏈優質項目有并購需求,增加了基金退出渠道。
三、建議陜西省設立汽車產業發展母基金。在近年來與招商局資本、清研資本、德載厚資本等國內知名機構合作管理產業基金的過程中,陜汽也越來越體會到借助產業基金工具,通過產融結合促進主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建議主導發起省級汽車產業母基金。(1)可圍繞鋰電池、氫能源、車規級芯片、傳感器、自動駕駛、汽車輕量化等重點領域設立多只天使、創投子基金。(2)圍繞商用車產業鏈整合設立并購基金,完善產業配套,進一步提升陜西省汽車行業影響力。(3)創建以智能商用整車為核心、零部件為配套,集研發、企業孵化、檢測試驗、配套服務于一體的高規格汽車科創園區。
省政協特聘專家、省信息獲取與處理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何明一:
盡快開展汽車工業智能化網聯化的建議
一、針對我國汽車工業“電動化、數字化”發展較好較快,“網聯化、智能化”跟不上的現狀,建議通過技術創新、數字化深度轉型、智能化和網聯化變革等措施,適應汽車工業發展趨勢,在現有電動化、數字化基礎上,盡快制定重點向網聯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的政策導向。
二、以新能源汽車發展為契機,大力推進車聯網即汽車網聯化發展。車聯網是未來智能交通與智慧城市的核心內容,有著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隨著智能交通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預計到2025年前后,車聯網會出現爆炸式增長。陜西應在這一領域搶抓先機,提前布局,有所作為。
三、加快汽車工業智能化發展。汽車工業的智能化涉及范圍廣,需要解決的問題多。建議充分挖掘整合陜西科教優勢資源,強化數字化、網絡化特別是智能化技術人才培養、引進和吸納能力,著力突破創新發展瓶頸。
四、加強多學科交叉,實現產學研融合。現代汽車工業涉及的學科專業多,汽車工業的電動化、數字化、網聯化和智能化要求多學科交叉和產學研深度融合,建議組建新能源汽車數字化、網聯化和智能化的產學研融合體,積極攻關,爭取取得一批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推動新能源汽車行業全產業鏈發展。
五、積極推進車聯網、智能交通的試驗環境建設。無人駕駛、車聯網、智能交通的研究和測試需要必要的環境,建議率先建立車聯網、智能交通的試驗場,開展技術測試、評估和試點應用,推動新標準制定以及新技術、新產品的成熟與落地。
西安市政協經濟委主任楊國勝代表西安市政協:
關于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建議
1.用好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充分利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加強高校與企業產學研合作,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加大對智聯網汽車產業的規劃和投入,推動高校、企業、研發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產生一批核心技術和產品。
2.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拓展產業鏈。圍繞整車需求牽引,堅持政策引導、企業主導、園區承載,加快引進培育一批國內外知名的核心零部件企業,以及車聯網、車規級芯片等關鍵核心部件企業,補齊短板弱項,形成自主可控、層級合理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體系。
3.規范住宅小區充電樁建設。建議省市相關部門積極研究出臺實施細則,在安裝條件、數量比例、技術指標等方面作出規定。在城市更新進程中加強充電樁的規劃和建設,在資金扶持、電力保障、運營管理等方面作出政策性安排。
4.落實新能源汽車企業環保和安全責任。落實國家五部門《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汽車企業安全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導企業增強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安全水平,推動產業健康發展。
5.加快氫能研發及裝備制造。以陜汽整車企業為龍頭,加大燃料電池客車、重卡及市政專用車等車型的研發和投入,拓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應用場景,加強制氫儲運、加氫站建設和氫燃料電池重卡運營等業務。以技術突破和產業培育為主攻方向,以資源和市場吸引優勢企業集聚,構建氫能重卡運力平臺,推動重卡物流、氫能冶煉等應用場景示范,打造千億級氫能產業集群。
省政協委員、西安浐灞生態區管委會副主任謝慧瑩:
對推進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再利用的建議
(一)設立動力電池梯級利用企業的技術準入門檻,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體系。持續完善動力蓄電池的設計生產、拆卸、包裝運輸、存儲、余能檢測、拆解、梯級利用和再生利用等環節的技術標準,為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指導,保障公共安全、減少環境安全隱患。
(二)執法部門要抓住新能源汽車廢舊電池的入口和出口。在入口把關方面,要明確車主在更換動力電池時的主體責任,通過相關獎懲措施引導消費者選擇合規企業回收利用。在出口截留方面,要加強廢舊電池拆解形成的資源流向,斬斷非法企業的盈利鏈條。明確廢舊電池中的關鍵零部件,加強對出口環節的監管。
(三)制定具有強制力的專項法規,持續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制定出臺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處理的綜合性法規,細化明確涵蓋新能源汽車電池生產、銷售、使用、回收、處理、利用等各環節的專門性規定,解決指導性政策規范執行剛性不夠、配套耦合不緊、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四)加大政策扶持,強化落實力度,不斷引導市場建立電池回收機制。將動力電池有效回收的因素,納入財政補貼范疇。
(五)新增新能源汽車回收資質,并與傳統汽車回收資質分離。細化電池拆解的技術標準、監督和退出機制,逐步淘汰技術落后、環保不達標的企業。
(六)構建動力電池大數據平臺,將新能源汽車車主的動力電池編號與車主身份信息綁定,由車主承擔動力電池回收的相應責任,杜絕車主私自拆卸電池并在市場上非法出售的行為。
本組圖片由記者 滿淑涵 攝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