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產量居全國第七,出口增速居全國第一,產業鏈總產值超4400億元—— 陜西汽車產業異軍突起
2月27日,在位于寶雞的陜汽商用車總裝車間,技術人員在調試新能源輕卡智云。 記者 田若楠攝
記者 蘇怡 田若楠
在西安國際港站,一輛輛排列整齊的“陜西造”新能源汽車整裝待發,即將搭乘中歐班列(西安)開啟海外之旅。
2萬輛、3萬輛、9萬輛、24萬輛——2021年以來,短短4年,陜西汽車出口數量增長8.5倍,貿易值增長7.3倍,成為陜西外貿領域的一大亮點。
耀眼成績的背后,是陜西打造汽車支柱產業的戰略定力和務實舉措。搭乘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的東風,陜西憑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先發優勢,成功躋身全國汽車產業第一梯隊。
2024年,陜西汽車產量達175.4萬輛,同比增長19.3%,高于全國14.5個百分點,排名全國第七;出口增速達215%,居全國第一,產業鏈總產值超4400億元。
在競爭激烈的“汽車爭奪賽”中,陜西如何脫穎而出?
龍頭引領 雙鏈并進
梳理發展脈絡,陜西汽車產業的崛起并非一蹴而就。
“其中,比亞迪起到關鍵引領作用。”陜西汽車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侯育輝說,隨著比亞迪一路崛起,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迅速發展。
2024年,比亞迪在陜整車產量突破百萬輛,達到107萬輛,占比亞迪全球產量的四分之一。在比亞迪的強勢帶動下,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一路疾馳。
瞄準新能源持續發力,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成立省汽車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設立總規模40億元的省汽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陜西筑巢引鳳,不斷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做大做強。
被吸引而來的企業還有吉利。
沖壓、焊接、涂裝、總裝……在吉利汽車寶雞制造基地,各條生產線開足馬力加速運轉。平均每90秒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吉利汽車寶雞制造基地車身二廠現場安全管理專員張磊笑著說:“在這里,500多個零部件就像積木一樣被迅速拼裝完成。”
2024年,吉利汽車寶雞制造基地產量突破20萬輛,產值近200億元,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32%,均創歷史新高。
在比亞迪、吉利等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陜西新能源汽車產量爆發式增長,帶動陜西汽車產業一路“逆襲”。
眼下,新能源的“風”越吹越勁,從乘用車吹到了商用車。本土企業——陜汽憑借先發優勢,新能源重卡、輕卡訂單持續暴漲。
“今年,新能源訂單占生產訂單的一半。”陜汽商用車輕卡銷售公司、新能源銷售公司總經理高旋說,去年,公司推出首款新能源輕卡——智云S300。新品一經上市,帶動陜汽新能源產品年銷量增長400%。
2024年,陜汽商用車出口銷量6.3萬輛,同比增長11.5%;新能源類車輛銷量1.38萬輛,同比增長212.6%。
“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商用車(重卡)產業鏈是陜西唯一擁有2條重點產業鏈的支柱產業。”陜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汽車工業處處長杜軍國說,雙鏈并進,協同發力,陜西汽車產業鏈總產值突破4400億元,占全省34條工業重點產業鏈總產值的20%,其中,乘用車(新能源)產業鏈產值近2900億元,商用車(重卡)產業鏈產值超1500億元,形成“雙引擎”驅動格局。
內培外引 聚鏈成群
龍頭舞起來,陜西汽車產業集群效應凸顯。
走進延鋒(西安)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記者看到幾乎每個零件都擁有自己的“身份證”。
“這個二維碼就是它的‘身份證’。”延鋒(西安)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西安工廠經理王明明說,通過“身份證”就能對零件進行全程跟蹤,精準溯源。
作為比亞迪、吉利等車企的核心供應商,延鋒(西安)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2022年落戶西安,目前已具備年產座椅30萬套的產能。
近幾年,隨著汽車產業持續壯大,陜西汽車產業虹吸效應越來越強,一大批省外優秀項目紛紛落戶陜西。跟隨龍頭企業而來的還有寶雞吉利發動機有限公司。
2月27日,在寶雞吉利發動機有限公司機加車間,經過洗削、磨削、淬火、滾壓等30多道工序后,一臺臺曲軸“走”下生產線。
“整個過程只用46秒。”寶雞吉利發動機有限公司曲軸線生產班長張榮星說,曲軸是發動機的核心三大件之一,決定著發動機的質量。機加車間自動化率超95%,保障了產品的質量和合格率。
作為吉利的核心零部件生產企業,寶雞吉利發動機有限公司可生產四缸燃油及新能源混動車型的專用高效率發動機,2024年產能達22萬臺。
寶雞吉利發動機有限公司裝配生產經理李雪松說:“今年以來,訂單量飽和,每天產量1000臺左右,預計年產能超27萬臺。”
同樣趕訂單的還有艾爾希慶華(西安)汽車有限公司。借勢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該公司產銷量幾年來持續快速增長,2024年銷售收入超7億元。
作為國內成立最早的氣體發生器規模生產企業,艾爾希慶華(西安)汽車有限公司可年產2000萬只混合式安全氣囊氣體發生器。“10條柱狀生產線全部滿負荷運轉。”艾爾希慶華(西安)汽車有限公司總經理蔣愛忠說。
小到螺絲釘、螺母、氣體發生器,大到轉向器支架、前后輪轂支架等汽車零部件,陜西汽車產業加速聚鏈成群。
如今,“鏈式反應”正在悄然發生——通過內培外引,延鋒、采埃孚、地通、拓普、李爾等一批世界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相繼在陜擴資建廠,帶動省內綜合配套率提升至57%,全省汽車規上企業增至276戶,產業集聚效應越來越強。
“抱團出海” 發展提速
求新謀變,陜西車企掀起“出海熱”。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2024年汽車出口數據顯示,陜西汽車出口突破24萬輛,增速達215%,居全國第一位。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占比超六成,成為帶動出口增長“新三樣”的重要組成部分。
西安海關統計分析處處長崔穎說:“陜西新能源汽車出口始于2017年。8年時間,新能源汽車出口數量增長1238倍,貿易值增長863倍。”
身處內陸腹地,不靠海、不沿邊,“陜西造”新能源汽車如何“出海”?西北地區最大的國際物流樞紐中心——西安國際港站給出答案:“坐”火車,游世界!
“新能源汽車出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通過中歐班列(西安)從國境口岸出口至中亞及歐洲各國,一種是通過海鐵聯運,由鐵路到達東部沿海城市港口,再由水路運輸至美洲及歐洲各國。”西安國際港站值班站長李沛說,目前出口主要依賴海鐵聯運模式,占比達72%。
那么,如何讓這些新能源汽車安全、高效地“坐”上火車?
在這里,新能源汽車“乘坐”的專車是JSQ6型凹底雙層運輸汽車專用車,整列編組29節車廂,每節車廂裝載9輛至12輛汽車,整列車可裝載300輛左右。
“中歐班列橫跨亞歐大陸,運行距離長。新能源汽車屬于高附加值產品,裝載標準高,在調車作業中不能有半點馬虎。”西安國際港站調車長周俊璽說,他們平均30分鐘就能編組一列車。
優化流程,提高作業、通關時效,創新監管模式……多環節、全鏈條發力,中歐班列(西安)一路護航陜西新能源汽車“出海”。2024年,陜西新能源汽車出口至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增長1.4倍,出口至拉丁美洲增長2.4倍。
在新能源汽車出口“成績單”中,陜西重卡出口表現搶眼,中國每出口5輛重卡就有1輛來自陜汽。
“2024年,陜汽重卡出口銷量6.1萬輛。”陜西重型汽車進出口有限公司品牌經理回翔說,在中亞五國,陜汽重卡的市場份額超過40%,居中國重卡品牌第一位。在塔吉克斯坦,每2輛中國重卡中就有1輛來自陜汽。
搭乘陜汽“出海”這艘大船,法士特、漢德車橋等陜西省內汽車配套企業“抱團出海”,與全球車企同臺競技。
侯育輝信心滿滿地說:“陜西汽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速拓展海外市場,正在全球范圍塑造‘陜西造’品牌,形勢喜人,前景可期。”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