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
榆林市體育中心體育場
流光溢彩,燦若星河
陜西省第十七屆運動會
在這里盛大開幕
十四運會、省十七運的東風
助力我省體育消費持續增長
體育產業發展迸發出新活力
促消費、惠民生、穩增長
不斷取得新成果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休閑健身、賽事體驗、體育培訓等
成為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重要內容
其中蘊藏的體育消費潛力
得到進一步釋放
為體育產業持續發展注入強大能量
圍繞“培育體育消費新模式新業態”議題,省政協將于8月12日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此次月度協商座談會由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承辦。屆時,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黨派團體代表與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與會同志一起,共同就培育體育消費新模式新業態協商建言。
為組織好本次月度協商座談會
5月份以來
省政協醫藥衛生體育委員會組成調研組
赴西安、寶雞、渭南、榆林
對當地體育產業和消費情況
進行了實地調研
調研組深入體育場地場館
培訓教育機構、協會和俱樂部
了解運營情況
著重聽取了有關方面關于
產業發展和促進消費的意見建議
同時,就居民消費情況
在10個地市開展問卷調查
共收集問卷9954份
基本掌握了全省城鄉居民
體育消費的總體情況
從調查情況看,自2015年5月
《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出臺以來
體育事業、產業發展和體育消費
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01 體育消費初具規模
2021年,陜西省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1433.3元,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68元的5%,占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9347元的7.4%。西安、咸陽、渭南三個體育消費國家試點城市,城鄉人均消費均排在全省前列。
02 市場總量顯著增加
“十三五”以來,全省從事體育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共7441個,較《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2015年)發布時的1903個,增長了291%;實現營業收入225.17億元,營收額比2015年時全省體育產業規模81.3億元高出近三倍。
03 政策宏觀指導有力
除2015年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外,近年來我省還相繼出臺了《陜西省體育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5)》《陜西省“十四五”體育產業發展規劃》以及《陜西冰雪運動規劃》等專項規劃。省本級設立體彩公益金支持體育產業發展,累計投入1.2億元扶持體育企業發展和產業項目實施。
04 場地供給快速增長
以全國“十四運”和省“十七運”為契機,體育場地建設快速推進,全省各級各類體育場館設施達到3.5萬個,新增場地面積3100萬平方米,全省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97平方米。
05 消費場景日益豐富
體育賽事多姿多彩。除“全運會”和“省運會”外,近年來還成功舉辦西安國際馬拉松等“一帶一路”系列體育精品賽事35場次,直接帶動經濟收入突破10億元。區域體育特色鮮明。產業融合成效初顯。體育與康養、文創、旅游、教育、科技等產業緊密結合,通過注入體育元素,拓展了產業內涵。
“全運會”和“省運會”的成功舉辦
為促進我省體育產業發展
和提升消費水平提供了有利時機
但同時,新冠疫情對體育消費
也帶來了不利影響
綜合前期調研情況來看
當前主要存在
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01 2015年以來,我省體育產業政策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是與國家相比,政策的出臺的數量低于國家體育產業政策。大多數政策僅停留在宏觀層面,對體育產業發展和促進體育消費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境缺少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和創新措施。
02 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影響,關中地區在西安市產業資源富集的帶動下,體育消費水平整體較高;榆林市體育消費增長勢頭強勁;其余各市消費水平低。在消費項目中,實物型體育消費支出較高,觀賞型體育消費支出較少,各市之間差異也較大。
03 近年來,我省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土地建設了許多體育場館、體育公園等,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五年間增長了84.1%。但是場內消費并沒有隨投資顯著增長,許多場地缺少消費場景和業態,收益難以滿足運營維護需求。
04 體育文創、展覽、策劃等服務業是短板,產業體系不夠完善、鏈條不夠完整。業務范圍廣、綜合實力強、具有創新引領作用的骨干龍頭企業不多。體育與旅游、康養、科技等業態融合不夠緊密。體育場館管理體制改革、體育運營機制創新不足,社會資本、人才、物資的參與度不高,市場供給不足。
05 最近一次關于體育產業的統計是2017年3月省體育局與省統計局聯合發布《2015年陜西省體育產業規模及增加值數據的公告》。后續由于體育產業并未納入國家統計部門依法統計范疇,所以缺少權威統計數據。體育消費情況與此類似,目前也沒有科學完整的數據。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與動力
促進體育消費將是較長期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關鍵著力點
那么,我省如何
培育體育消費新模式新業態?
進一步推動體育產業發展?
調研組提出的問題
該如何解決?
8月12日,省政協
“培育體育消費新模式新業態”
月度協商座談會,
敬請期待!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