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謝昊天 康斌
為推進漢中市“雙碳”工作,助力漢中創建國家文明城市,9月20日,漢中市政協舉辦了以“做好垃圾分類,共創文明新風”為主題的“政協天漢沙龍”活動。十余名來自不同界別的市、區政協委員和陜西理工大學教授李琛結合調研和工作實際,提出了許多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
為加強漢中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控制污染、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漢中市委、市政府相繼制定并印發了《漢中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暫行辦法》等文件,明確要求到2023年底,實現全市城鎮、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漢中市政協委員王春佟在調查中發現,市民混合投放垃圾現象依然嚴重。王春佟認為,原因主要是市民沒有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加之不少市民缺乏相關知識,不知道該怎么分類。
“必須承認,要改變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王春佟表示,垃圾分類的理念能否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宣傳工作是否到位。對此,王春佟建議,做好垃圾分類,首先要將目光聚焦在垃圾分類標準的知曉率上,通過加大對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宣傳引導力度,制定好宣傳行動計劃、營造生活垃圾分類的良好氛圍,從而做到前端自覺分類投放。
王春佟的觀點得到了漢中市政協委員翟靜的贊同。她表示,目前居民垃圾分類還處于“理念上認同,行動上滯后”的階段,做好垃圾分類,關鍵還在于政府引導。翟靜建議,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短視頻等載體,全方位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普及和公益宣傳,讓市民熟悉并掌握垃圾分類的基本方法,做到精準投放,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
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漢中已全面鋪開,中心城區主要大街設置了三分類垃圾箱;機關事業單位在辦公區內設置了分類垃圾桶;大部分居民小區已實施樓道撤桶……
漢中市政協委員陳倩表示,垃圾分類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社會系統工程,加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漢中還處于起步階段,這既需要政府、企業等發揮統籌引領作用,也需要社區、廣大市民、行業機構等密切配合、主動參與。陳倩建議,要加強組織領導,明確各級責任,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同時,要加大監管,制定相關獎罰措施,在各居民區設置智能垃圾收集系統、智能化垃圾分類檢測線,在投放時精準識別居民是否按照規定分類裝袋和投放垃圾,幫助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采取積分制等獎勵機制,垃圾分類所獲積分可兌換超市包裝袋、優惠券等,提高市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還應加快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注重各階段配套銜接。
居民小區人口密集,生活垃圾產生量大,是分類處理的重點。按照規定,實行物業管理的居住區,物業服務機構為垃圾分類投放責任人。漢中市南鄭區政協委員、漢中市仁和物業公司總經理王志慧表示,在日常工作中,小區業主對垃圾站位置的選址意見不統一,都不希望把垃圾站設在距離自己居住較近的地方。王志慧建議,要加大宣傳引導,通過主流媒體宣傳,開展垃圾分類進社區、進學校主題活動等多樣化手段,獲得市民對垃圾分類工作的支持。同時,可以探索萬企幫萬(小)區模式,充分發揮企業優勢,從資金、管理、宣傳引導等方面支持幫助小區居民做好垃圾分類。
除了住宅小區,學校也是實施垃圾分類的重點區域。對此,漢中市政協委員熊煒建議,垃圾分類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要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推動垃圾分類成為新風尚。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主要目的是促進資源回收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李琛建議,要把握“資源”特性,在“利用”上做文章,政府應加大投入,引進、培育運用于垃圾分類的新技術,探索垃圾運輸、垃圾末端處理的智能化處理手段,減少工作成本,提高回收利用綜合能力,促進再生資源循環利用。
……
委員們認為,垃圾分類是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精細化管理的重要舉措。要切實增強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工作的政治責任感,積極發揮委員代表性強、聯系面廣的優勢,主動投身垃圾分類工作,做生活垃圾分類的倡導者、推動者、示范者、宣傳者,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助力漢中發展,不斷提升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