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黃河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產資源富集,具有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良好條件。由于黃河文化涉及地域廣、歷史跨度長、表現形態多,需要在探索中進一步完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定位,克服文化資源系統性保護不夠、研究闡釋不足、項目建設同質化等問題。
日前,全國政協圍繞“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北京召開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陜西省政協委員,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陜西考古博物館)院長、黨委書記孫周勇作了發言。
疏通考古工作發展瓶頸
打造中華文明精神標識
省政協委員 孫周勇
(資料照片)
中國考古學誕生百年來涌現的一大批重大考古成果,是實證中華民族五千年不斷裂文明史的證據。我就黃河流域考古發掘研究、轉化利用、存在問題等方面談點個人體會:
一、聚焦“中華文明探源”“考古中國”等重大課題,為實證五千年中華文明史提供堅實支撐。對已經取得重要成果的沿黃遺址,應盡快編制遺址公園保護規劃,相關部門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啟動本體保護展示。建議選擇“試驗田”和標志性項目,打通考古發掘、研究闡釋、展示傳播全鏈條,推動黃河文化公園建設落地惠民,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的重大決策部署。
二、疏通考古瓶頸,促進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隨著“先考古、后出讓”考古前置土地使用模式的全面推廣,沿黃省份基本建設工程中的考古任務呈井噴式增長,工程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的矛盾突出。一方面,基建考古所需經費與預算支出失衡嚴重。另一方面,基建考古招標與考古工作的科學性相悖。
為此,建議:
一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進行專題調研,在全面落實考古工作前置的同時,進一步明確基建考古取費性質,足額保障考古經費,取消考古招投標制度。完善考古專項資金管理制度,延長考古單位資金使用周期,確保考古研究和文物保護后續工作順利開展。
二是完善獎勵激勵機制,出臺野外津貼制度,改善一線考古人員待遇,切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后繼有人、人才輩出”的號召。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