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記者 樊星 )12月1日上午,渭南市政協主席王曉軍帶隊,就市政協195號提案《關于完善鹽堿地農田排堿溝設施的建議》進行實地視察督辦。
“冬季白茫茫, 澇季水汪洋,滿地鹽蓬草,不長莊稼苗。”幾句民諺,是渭南市渭北鹽堿地的真實寫照。渭北地區鹽堿肆虐,其地質特殊在全國罕見,地下豐富的鹽堿遇到水位偏高后,鹽堿會由地下上升到地面侵蝕良田。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渭南地區數十萬群眾揮灑汗水修建了“排堿溝”,用來滲水降低水位,同時將渭河以及黃河的水抽上來,清洗土壤里的鹽堿,然后從排堿溝內將鹽堿排出。 及時排出大量降雨,也是渭北排堿溝主要功能之一。 “排堿溝”有效改善了當地生產生活條件。而由于年代久遠,近年溝渠損毀嚴重,造成蒲城、大荔、臨渭等地內澇形勢嚴峻,群眾生產生活風險隱患加大。
2021年,渭南市全面組織實施渭北排水工程恢復保護工作,在渭南市政協六屆一次會議上,市九三學社195號提案《關于完善鹽堿地農田排堿溝設施的建議》,被確立為重點提案。由王曉軍領銜督辦。“排堿溝”承載著渭南人的記憶和期望,修復保護刻不容緩。
當日,調研組先后來到臨渭區大鐘寨村排水系統易澇點治理工程、白渠遺址濕地生態保護區、北焦村東干溝流砂段綜合治理及活田支溝亮線劃界工程,實地查看農田排水工作的基本情況和成效,聽取承辦單位對提案辦理情況介紹。提案者和市水務局、市政府督查室等職能部門就進一步轉化提案成果現場進行協商。
“今天部門都在場,委員們有什么意見請補充?”王曉軍說,一件提案辦理得怎么樣,不僅要看提案書面答復情況,更重要的是讓提辦雙方當面鑼對面鼓現場交流,來達成共識促進解決。
“嘗試水溝+排堿渠+環保員的網格員管理模式,借鑒其他地區對農村垃圾處理的先進經驗,把排堿溝治理管護和周邊群眾生產生活有效銜接。”渭南市政協委員、臨渭區九三學社副主委陳紅艷建議,在排水渠道兩邊種植灌木,保護邊坡不滑落;再是將灌排結合,挖塘匯水,對澇池里的水,可通過納米技術處理水質,改善土質鹽堿化,減少澇池露天散發臭味,讓水質得到改善。
“我從事的是土壤保護工作,三十年的排堿溝,流水潺潺清波蕩漾,群眾割岸邊的草,吃溝里的魚,都是自發保護,不像現在這個樣子。”渭南市政協委員、市九三學社一支社主委雷建新說,去年渭河北堤新馮村的排堿溝外溢,村子幾乎被淹,要以案說法讓群眾吸取教訓,盡快成立一支農田排堿溝管護隊伍,制定管護制度,使排堿溝設施有人管理,隱患能夠及時得到維護,保障農田排堿溝網暢通。
“合理規劃,對原有排堿溝布局不合理的地方進行完善,使全市農田鹽堿地都能得到改良。盡快清理、修復原有排堿溝,使支溝、分溝、毛溝全線貫通起來。”渭南市九三學社干部王志江建議。
排堿溝是渭北農村發展史上的偉大工程。它讓渭北幾十萬畝的鹽堿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渭南市水務局局長原曉軍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排堿工程之所以損害廢棄,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成立專管機構,管護不及時、不到位。今后將進一步建立工程管護、工程劃界和工程養護等日常管理制度,夯實市縣鎮三級管護責任,積極爭取有關項目資金,落實各級管護經費,切實做好全市排水堿恢復修護工作。
“農田排堿工程恢復保護,是保障我市糧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的重大民生工程。”王曉軍指出,恢復保護渭北排堿溝工程刻不容緩,各部門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因地制宜,做實渭南“排堿”水文章。政協委員要深入一線,出實招謀治堿良策,通過政協搭臺,讓委員提案成為助推渭南市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讓這項民生工程惠及渭南千家萬戶。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