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記者 樊星 實習記者 韓璋
2月18日,渭南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渭南日報社副總編輯王文鋒在反復檢查后,通過渭南政協“履職通”APP提交了《關于在渭南打造秦腔文化IP的建議》的提案。這件看似普通的提案背后,卻凝聚著臨渭區政協、大荔縣政協和合陽縣政協對渭南秦腔文化發展的持續關注和期許。
渭南素有“華夏之根、文化之源”的美譽,是中國戲曲之鄉和民俗之鄉。截至目前,渭南有富平阿宮腔、華陰老腔、華州皮影、同州梆子等9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其中,同州梆子被譽為“梆子戲”的鼻祖,合陽提線木偶與秦腔異曲同源,同現存的泉州提線木偶戲形式相似,但又各具特色,素有“南泉北合”之稱。
渭南作為東府秦腔的代表,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長久的發展歷史,但目前渭南并沒有契合度高、匹配度高、標識性強的城市名片,特別是沒有自己的文化IP。
2024年,在一次工作會議上,王文鋒與渭南市第五屆政協委員王琳輝聊起了秦腔文化,相同的觀點、共同的期盼,讓兩人對打造渭南秦腔文化IP有了更多思考。為全面了解渭南秦腔文化發展情況,工作之余,他們走訪了臨渭區、大荔縣、合陽縣的一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項目,實地了解當地秦腔文化弘揚和保護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他們通過調研發現,臨渭區政協、大荔縣政協和合陽縣政協多年來十分關注秦腔文化發展,特別是圍繞文旅融合發展多次開展調研,匯聚了許多好的意見建議。經過討論交流,大家形成統一共識:以秦腔文化遺產和秦腔元素為媒,融合現代文旅元素,將渭南打造成“秦腔之都”,使秦腔文化成為渭南重點打造弘揚的地理標志文化之一,使其成為關中乃至西部全新的文化名片。
基于以上調研的基礎,今年2月,圍繞打造秦腔文化IP這一內容,王文鋒聯合渭南市政協文史和港澳臺僑委員會,向渭南市政協提交了關于在渭南打造秦腔文化IP的社情民意信息,得到市政協高度重視。
在渭南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上,王文鋒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在渭南打造秦腔文化IP的建議》的提案,建議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將渭南老街(遒河)打造成秦腔旅游文化街區,在沋河河道設置秦腔元素標識,增強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激發新消費需求。以渭南市為中心,圍繞富平阿宮腔、華陰老腔、華州皮影、同州梆子等9個與秦腔有關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對其覆蓋范圍內劃分專門的秦腔文化遺址傳承保護帶,建立秦腔名角戲曲唱段數字化、網絡化平臺,讓渭南秦腔文化IP強勢“出圈”。
同時,結合渭南老街(遒河)秦腔旅游文化帶建設,將沋河公園改造成秦腔主題類公園,對渭南戲曲博物館進行改擴建,將其打造成秦腔文化博物館,全面展示秦腔發源、興盛、傳播過程,并以數字技術賦能,打造集聲、光、電等為一體的沉浸式秦腔體驗玩樂空間,讓古老秦腔持續“有戲”。
“打造渭南秦腔文化IP,不僅能讓秦腔在新時期發揚光大,還能實現文化產業的新突破,希望在市縣政協的推動下,帶動全社會共同努力,積極宣傳陜西傳統文化,讓秦腔這個古老劇種傳播得更遠。”王文鋒表示。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