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閆智 賀鵬飛 實習記者 白小芳
醫療衛生事業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老病死,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是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延安市政協六屆四次會議期間,聚焦全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短板弱項,多名政協委員踴躍建言,為全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貢獻力量,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將分娩鎮痛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2018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啟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截至目前,分娩鎮痛率從過去不足10%已提高到53.2%,其中婦幼專科醫院已經達到85%以上,有效提高了分娩母嬰安全和產婦的就醫感受。
“產痛是絕大多數女性一生中經歷的最劇烈的疼痛,這對產婦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普及鎮痛條件下的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保障母嬰安全,意義重大。”市政協常委、延安市衛健委副主任王浩說,目前,全市的分娩鎮痛仍未納入基本醫保報銷范圍,且收費相對較高(三級醫院2150元、二級醫院1200元),患者經濟負擔偏重,一定程度上造成產婦分娩鎮痛率偏低。
王浩表示,2024年延安市孕婦注冊人數達13297人,分娩鎮痛需求較大。而全市助產機構多集中在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均設置有麻醉科,配備有麻醉師,具有分娩鎮痛技術開展的良好基礎條件。
據調查,目前全國已有多地將分娩鎮痛納入基本醫保支付范圍,包括北京、河北、上海等。為此,王浩建議,加大分娩鎮痛的健康宣教力度,提高分娩鎮痛的知曉率。完善相應的生育支持政策,將無痛分娩納入基本醫保支付范圍,減輕患者就醫負擔。
加強全市公立醫院康復中心建設
近年來,延安市聚焦健康中國目標,深入推進醫療改革,大力發展康復醫療,為應對老齡化及慢性病、亞健康群體健康需求發揮了重要作用。
“盡管我市康復工作得到快速發展,但面對龐大的康復群體需求,全市公立醫院的康復醫療資源仍存在供給不足的情況。”市政協委員、延安大學附屬醫院心腦血管病醫院體檢中心主任拓慶銀表示,目前,亞健康人群正在逐年增多且愈發年輕化,而全市公立醫院康復科、康復病房、床位數量嚴重不足。此外,還有29項康復項目未納入醫保,跨院就醫康復信息未能實現共享。
為進一步推動延安市康復醫療體系高質量發展,拓慶銀提交了《關于加強我市公立醫院康復中心建設建議》的提案。他建議出臺配套政策,支持三大醫療集團建設康復中心,帶動基層康復機構提升服務水平。提高康復醫護人員待遇,并在聘職考評中給予政策傾斜,建立人才培訓基地,建強康復醫療人才隊伍。優化醫保政策,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將29項康復項目全部納入醫保。整合全市康復醫療信息,打造大數據平臺,建立數據開放共享機制,明確標準與規范,加快電子處方流轉平臺建設,提升基層診療水平。
建立家庭病床服務的監管機制
據統計,截至2023年底,延安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42.8萬人,占人口比重的18.42%,預計到2026年,這一比重將增至20.1%。
市政協委員、農工黨延安市寶塔區委會副主委范黎鵬在調研中發現,全市居民養老主要包括敬老院集中供養、農村互助養老、社區居家養老三種形式,全市有養老機構38家,鄉鎮(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23個,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137個,農村互助幸福院1450個,基本可滿足全市城鄉老年人長期入住、短期托養和日間照料的需求。
“總體來說,居家養老仍是當前社會的主流養老方式。”范黎鵬表示,家庭病床服務能夠在患者需要的時候及時出診,還能利用家庭出診及社區健康教育講座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干預,是非常適合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一種診療模式。但目前延安市居民醫保暫未將家庭病床費用納入居民醫保基金支付范圍,無法實施家庭病床費用按床日付費。
為此,范黎鵬建議,將家庭病床費用納入居民醫保基金支付范圍,明確家庭病床服務的項目范圍、收費標準及醫保支付比例,幫助社區居民減輕負擔。加強對基層醫療機構的培訓,提升其家庭病床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確保服務質量和安全。建立家庭病床服務的監管機制,定期對服務進行評估和考核,以保障患者的權益。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