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賀博 通訊員 劉雪瑩
2022年,西安市灞橋區政協在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做到思想引領有力度、政治協商有高度、參政議政有深度、凝聚共識有廣度,實現了十屆政協工作良好開局。
堅持黨的領導政治引領提升新高度
灞橋區政協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把加強黨的領導作為首要政治原則,不斷鞏固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切實擔負起“落實下去、凝聚起來”的政治責任。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召開黨組會議、主席會議、常委會議集中學習傳達、作出部署,開展研討交流、專題報告、主題宣講等活動,在全區政協系統掀起了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區政協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為主題,深入推進委員讀書活動,創建“灞尚書香”讀書品牌,成立14個委員讀書學習小組,開展“聚焦二十大·政協委員說”委員主題讀書交流,組織政協委員、干部參加全國政協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市縣政協工作專題研討班,到延安革命紀念地參觀學習。
堅持服務大局助推發展取得新成效
灞橋區政協聚焦九個方面重點工作,配合市政協圍繞“支柱產業壯大和產業鏈水平提升、秦創原平臺建設和創新能力提升”等課題開展綜合民主監督視察,市區聯動、共謀良策。關注市級重點項目建設,深入項目建設現場,開展專項視察和協商。圍繞都市新商圈建設、民宿經濟發展等問題開展專項調研,創新運用網絡協商形式,線上線下同步發力。
區政協積極參與市政協“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視察活動,圍繞浐灞河生態治理開展專項視察和專題協商,提出了6個方面21條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圍繞漢文帝霸陵保護與利用開展專題調研,把規劃建設漢文帝霸陵遺址公園等意見建議以大會發言、提案的形式提交市政協全會。
堅持主責主業協商民主開創新維度
灞橋區政協堅持“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深入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主動參與省政協“秦商量”協商議政平臺試點工作,堅持從“嚴、準、質、實、強”五個維度立體推進,創新“五步工作法”,在平臺上組織、參與網絡協商活動6次,委員人均提出建議5.2條。
區政協對委員工作室進行優化提升,新建界別委員工作室和區域委員工作室,以“五個一”履職實踐活動為抓手,開展富有特色的履職活動,加強“三化”建設,把委員工作室打造成為“學習交流的園地、聯系群眾的橋梁、社情民意的窗口、協商民主的渠道、匯智聚力的平臺”。健全政協專門協商機構制度體系,制定《政協西安市灞橋區委員會協商工作規則》,全年共開展重要協商活動18次、專項視察6次、專題調研4項,提出協商建議230余條。委員積極開展自主調研,報送調研報告71篇。
堅持人民至上為民履職彰顯新作為
疫情期間,灞橋區政協班子成員在區委領導下,以上率下,機關干部盡銳出戰,下沉街道、社區、村組,參與一線疫情防控,引導委員聚焦疫情防控反映意見建議42條,委員參與各類志愿服務210余人次,累計公益捐助達125.85萬元。
區政協扎實開展民主監督,先后組織35名委員參與有關部門組織的調查、檢查、聽證,監督民辦學校招生錄取等工作,參加檢察開放日、質量開放日活動。
區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以來,共收到提案305件,立案258件,辦復率、滿意率均達到100%,一大批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在承辦部門認真辦理下得到有效解決。加強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健全完善委員發動、信息收集、內容研判、編審報送、考評通報全鏈條工作機制,向市政協反饋重要社情民意信息12件,向區政府反饋社情民意信息28件,均得到采用和答復,社情民意“直通車”作用得到有效發揮。
堅持團結民主凝聚共識開辟新境界
灞橋區政協圍繞“喜迎二十大委員在行動”主題,以“1+7+N”模式創新開展“委員活動日”系列活動。區政協組織委員到咸陽四縣學習考察,延安、咸陽和榆林定邊、清澗等地政協先后來灞橋考察交流。成立少數民族和宗教界委員活動小組,走訪民族宗教界人士11人次。
區政協堅持以文化人、以史資政,編輯的文史資料《半坡遺址》共20萬字,收錄了50張圖片;《鄉黨陳忠實》系列獲評全省政協文史資料一等獎。參與省政協“委員說:陜西這十年”主題征文活動,選送的委員作品被評為全省政協系統二等獎。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