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記者 李榮 記者 樊星
2月7日,渭南市政協六屆二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委員們圍繞工業經濟發展、打造健康渭南、優化營商環境等熱點問題依次發言,積極建言獻策。
“十四五”以來,渭南市工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制造業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不斷提升,總體進展順利。但由于工業底子薄、基礎差、結構不優,新興產業培育較慢等因素,影響了渭南工業發展的速度和效益。
如何多措并舉推動渭南工業倍增,助力渭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王智兵委員建議,抓實“鏈長制”推動產業集群發展,狠抓項目落地積蓄發展動能,加快新能源儲能材料生產基地、農藥原藥及中間體生產線等200個工業倍增計劃重點項目建設,持續引進“制、儲、運、加、用”等裝備企業。持續提升工業企業創新能力,鼓勵企業加快新產品研發,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附加值高、市場競爭力強的新產品。提升工業園區要素保障能力,完善創新、孵化、人才等生產性服務平臺建設,為優質項目落地、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服務。
“要加快三甲醫院建設,助力打造健康渭南。”吳建萍委員說,目前,渭南僅有一所三甲綜合醫院、一所三甲專科醫院,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就醫需求。她建議,健全現代醫院管理體系,加強醫院學科建設,拓展學科診療病種。加快新建醫院項目,補齊醫療衛生服務短板,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向二、三級醫院邁進,不斷增加全市三級綜合醫院數量。加大對富平、大荔、蒲城等縣醫院和渭南市第一醫院創建三級乙等醫院的支持力度,推進其他縣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婦幼保健院創建工作,努力實現所有縣、市、區三級醫院全覆蓋。科學配置市、縣、鎮、村四級醫療衛生服務資源,不斷推動醫院標準化、規范化建設。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是我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和總平臺,自2021年啟動建設以來,渭南市先后出臺了行動計劃、政策包等文件,成立了秦創原(渭南)創新促進中心,組建了全省首家地市級秦創原科技服務團。
“要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全面提升渭南的科技創新能力。”姚雪婷委員建議,培育引進特色產業,著力打造科技品牌,加快秦創原渭南農業創新谷建設,形成“一核+兩翼+N產業鏈”格局,打造陜西智慧農業先行區、秦創原農業樣板區等。加快推動科技創新,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圍繞產業技術關鍵問題,開展多學科、跨區域的技術合作,突破產業發展的核心問題。
黃河文化是渭南的一張亮麗名片,但目前渭南市黃河文旅資源仍存在碎片化、區域化問題,海量的黃河文旅資源仍“待字閨中”,“有黃河文化,缺想象空間;有旅游觀光,缺消費場景;有歷史故事,缺體驗內容”。
常偉委員建議,要構建“華山黃河”發展新格局,實施黃河文化研究挖掘、保護利用、文旅融合提質、品牌塑造、文化傳播推廣等“五大工程”,形成“黃河文化的想象—旅游的體驗—故事的回味—精神的升華—口碑的宣傳”消費閉環,建設與新時代相適應的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渭南新地標。
如何持續優化渭南營商環境,進一步推動渭南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劉麗恒委員建議,要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切實保障民營企業平等地位,對企業需求和服務盲區進行精準性、針對性政策匹配,建立健全民營企業融資增信支持體系,完善金融機構監管考核機制,督促協調落實金融支持政策。要健全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妥善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要加強政府機構失信治理,定期清理政府部門拖欠企業資金問題,化解大企業長期拖欠中小企業賬款行為。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