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省政協辦公廳聯絡處
根據省政協年度視察考察調研安排,去年7月至8月,省政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及相關部門負責人聯合組成視察團,先后赴渭南、安康視察我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其間,視察團一行聽取有關方面情況匯報,深入田間地頭、社區工廠、家庭作坊、基層社區等地,實地了解有效銜接工作中的責任落實、產業聯農帶農、扶貧形成資產管護等情況,研究有效銜接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扎實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見實效的對策。
存在問題
一是脫貧地區加快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我省脫貧地區中有11個國家重點幫扶縣,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較弱、自身“造血”功能不強,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疫情災情等不利因素下,防返貧致貧的壓力較大,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尤為艱巨。
二是脫貧群眾穩定增收壓力較大。因資金投入受限,蘋果、獼猴桃、茶葉等優勢產業的防災減災和市場體系還不夠健全,抵御自然災害和價格波動等市場風險能力較弱,影響群眾穩定收入。農業特色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程度還較低,產業鏈和價值鏈較短,農業科技服務跟進不及時,產業發展的引領帶動能力不強,脫貧群眾穩定增收難。部分脫貧勞動力就業不穩定,受疫情影響,外出務工人員減少,也影響了脫貧群眾持續增收。
三是利益聯結機制還不完善。現有龍頭企業中從事精深加工和科技創新型企業較少,整體實力仍然不強,與小農戶之間主要為松散的產銷合作關系,利益聯結機制不靈活,沒有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現有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多數由村“兩委”負責人兼任,缺少產業經營經驗和能力,部分主體經營管理不夠規范,一些由經營主體實施的財政扶持項目和扶貧資金,由于缺少有效管用的機制約束,廣大農戶受益較少,惠農政策的紅利享受不充分。
四是人才短缺問題日益凸顯。目前,農村青年向城市流動的趨勢不斷加快,農村從業人員老齡化、低學歷和“空心化”問題交織,“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較為突出。懂市場、善經營、會技術的人才更加緊缺,缺少能人帶動和致富帶頭人,創業創新群體趨于弱化,已成為制約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
五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均衡。近年來,財政在“三農”方面的投入主要傾向于貧困村、貧困戶,對整體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和民生改善投入偏少,非貧困村基礎設施配套跟不上,脫貧村與非貧困村在教育、醫療、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反差較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任務依然繁重,制約了鄉村振興均衡推進。
意見建議
(一)以防止返貧監測幫扶為前提,精準認定支持監測對象。一是持續強化“2531”監測幫扶機制,規范識別認定程序,建立監測標準年度調整機制,精準認定監測對象。二是注重年度集中排查和日常動態監測相結合,加強行業部門間數據信息共享,健全縣、鄉村全覆蓋的監測網絡體系,做到應排盡排、應納盡納。三是精準落實幫扶措施,根據監測對象風險類別、幫扶需求、發展能力等實施分類幫扶,及時落實針對性、精準性幫扶措施。四是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在產業扶持、就業促進、以工代賑等方面優先支持監測幫扶對象。
(二)以政策和項目帶動為重點,推動脫貧縣加快發展。一是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分類確定需要取消、接續、完善、強化的政策措施,推動幫扶政策、資金項目、各方力量向脫貧縣傾斜支持,不斷縮小脫貧縣與其他縣的發展差距。二是大力培育特色產業,結合當地自然稟賦、產業基礎、區位交通等條件,重點支持主導產業,加快產業升級,增強蘋果、獼猴桃、設施農業和養殖業等傳統優勢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農產品加工流通新的增長點,打造農業優勢產業集群,不斷延伸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三是發揮蘇陜協作和省內對口幫扶等平臺作用,加強經濟交流合作,培育儲備項目,推動脫貧縣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與發達地區共建產業園區,促進區域間產業協同發展。四是注重挖掘鄉村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因地制宜發展休閑旅游、生態養老、農村電商等新業態,增強村集體經濟的多樣化,著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三)以產業發展和就業為抓手,促進脫貧群眾持續增收。一是中央和省級銜接資金用于發展產業的比例應逐年增長,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參與產業振興,加快壯大鄉村特色優勢產業,補上技術、設施、營銷等短板,促進鄉村產業提檔升級。二是完善脫貧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和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機制,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經營模式,把幫扶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脫貧群眾。三是用好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和富民貸等金融政策,穩步提高到戶產業的增收能力。四是加強技能培訓、崗位對接,落實以工代賑、扶貧車間、公益性崗位等就地就近穩崗就業措施,確保有勞動力的家庭至少有1人穩定就業,實現脫貧人口就業規模和收入水平穩步提升。
(四)以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為根本,提升脫貧地區的內生動力。一是強化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完善鄉村崗位津貼制度和考評激勵機制,拓寬上升通道,激勵優秀年輕專業人才到農業生產一線建功立業,著力打造一支真正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組織隊伍。二是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開展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企業負責人、農村實用人才的引導和培育工作,全面提升農民創業創新意識、生產經營能力、技術與管理水平。三是深度挖掘鄉村“能人”,打破唯學歷、資歷、職稱和身份論人才的傳統觀念,“海選”出各類“能人”,加大幫扶力度,實現“培育一人、帶動一批”。四是大力發展“歸燕經濟”,在經費支持、措施配套、責任落實等方面實行積極有效的人才政策,打好“鄉情牌”,吸引各類人才“上山下鄉”,鍛造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五)以推進鄉村建設治理為契機,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一是穩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科學確定村莊布局分類,合理定點、定位、定規模、定功能。二是突出城鄉一體,加快配套實施農村道路、供水保障、農機裝備、防災減災和數字信息提升工程,開展鄉村振興抓點示范和鄉村振興“十百千”示范工程創建工作,選樹培育一批可復制推廣的典型經驗模式。三是著力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深入推進農村廁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打造美麗宜居示范村和全域美麗鄉村。四是加強鄉村基層組織建設,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大力實施鄉村文明新風培育行動,全面提高鄉村治理效能。
(六)以加強黨的領導和制度創新為保障,確保體制機制銜接到位。一是借鑒脫貧攻堅“五級書記”抓落實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五級書記”一起抓,完善省級有效銜接領導小組運行機制,繼續實行省級領導和部門責任清單落實等5項制度,壓緊壓實各級各部門責任,及時跟進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二是借鑒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考核做法,銜接制定鄉村振興考核體系,夯實市縣黨政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績效考核制度。三是構建起打好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預防與懲治腐敗體系。加強教育引導、完善制度建設、強化紀律檢查、加強法律懲戒,積極樹立基層黨組織風清氣正、海晏河清的政治面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