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許鵬
2月26日,政協榆林市榆陽區十六屆三次會議開幕,來自各個界別的委員歡聚一堂,共議榆陽區發展大計。在開幕大會上,6位委員圍繞不同領域,結合自身工作實踐進行發言,剖析問題、議政建言,引發與會委員的廣泛共鳴。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驅動是核心競爭力。區政協委員蔡淑芳在大會發言中指出,近年來,榆陽區企業創新意識不斷增強,創新投入穩步增長,創新成效比較顯著,但從整體上看,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處于較低水平,依靠自主創新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改變還任重而道遠。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大力開展專業性科技培訓,不斷提高企業從業人員的科技意識,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蔡淑芳建議,政府要逐年提高財政科技投入比例,持續加大人才引進和培育投入力度,營造良好的引人、留人、用人環境,充分發揮科技人才在提升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方面的作用。
蔡淑芳認為,應該在城區內打造一個聚集全區科技資源、為科技全產業鏈服務的新高地,為企業提供創業方向、金融支持、上市培育等一系列專業化服務,全面提升企業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
全區中小微企業在農業養殖、食品加工、能源化工、電子商務、民辦教育、服務咨詢、園林綠化、工程建筑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榆陽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全區中小企業面臨供需循環不暢、訂單不足、賬款拖欠、融資困難等問題較為突出,對企業運行造成比較嚴重的影響。
大會發言中,區政協委員高繼改建議由政府主導,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向工業園區集聚,提高企業規模經濟水平和產業集中度;大力支持中小企業與小巨人企業、龍頭企業配套協作,延伸產業鏈,實現集群發展。
高繼改說,“要進一步完善金融、土地使用等扶持政策,明確中小企業在融資、抵押、擔保、優化環境以及使用土地等方面的具體優惠政策,拓寬融資渠道,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支持中小企業”。
榆陽區是一個農業大區,近些年農業產業的發展成效顯著,兩會上區政協委員孟子亮將聚焦目光放在了現代農業的科技創新上。他指出,2022年榆陽區實現農業總產值93億元,已經形成了資源優勢大、產業鏈條延伸長、市場發展前景好、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區域農業優勢特色產業群集,闖出了一條“三農”的發展“榆陽模式”。
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大力推廣生產技術集約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努力用先進的農業科技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孟子亮說,“要進一步鼓勵支持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為基礎的產業聯合體轉型升級,以專業化產業化為突破口,加快傳統種養殖業向休閑觀光農業轉型,積極培育地方特色產業,構建農業發展新格局”。
鄉村振興是全社會普遍關心的一個熱點問題,榆陽區在鄉村振興領域一直做的比較靠前。對于如何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區政協委員葉曄麗認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充分利用自有院落空間及資源資產,大力推動庭院經濟與現代農業有機結合。
“伙場”是榆陽區北部風沙草灘區農戶對房前屋后空閑地的俗稱,用于發展傳統養殖業。葉曄麗說,榆陽北部幾個鄉鎮發展壯大了北部草灘區伙場盤子經濟,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多方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葉曄麗認為,立足“小伙場”發展伙場經濟,鼓勵農戶利用伙場盤子,因地制宜選擇優生品種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產業發展布局,可以實現農民增收“大經濟”。
葉曄麗建議,強化伙場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相融合、與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相結合,促進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綠化美化伙場,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資源利用更加高效,伙場環境更加美麗。
民生問題歷年來都是政協委員們關注的熱點,大會發言中,區政協委員張燁關注了家庭教育和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領域。她認為,家庭教育在塑造未成年人行為習慣、文化素養、道德品格、價值觀念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對孩子成長影響重大。
目前榆陽區家庭教育主要存在師資力量不足、沒有形成社會合力、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和開展不均衡等問題,為此她建議教育、婦聯、民政、社區等社會各方面力量分工協作、共同發力,搭建家庭教育大格局,形成全鏈條的協同工作機制,持續拓寬家庭教育渠道,不斷提升家庭教育質量。張燁說,“搭建家庭教育服務平臺,組建區級家庭教育指導專家團隊、指導教師和志愿者,線上線下舉辦家長培訓活動,進一步加強家庭、學校、社區的合力,形成時時處處教育的網絡格局”。
區政協委員李寶娥在大會發言中指出,公立醫院要從自身功能定位、醫療服務需求變化、信息技術發展等方面入手,推動學科發展、醫學技術、服務模式等多方面創新,對醫院人、財、物、技術等核心資源進行科學配置、精細化管理和有效利用,從而全面提升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
她建議,轄區內各級公立醫院要積極主動加強與國內優質醫院的溝通對接,努力提升診療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強科研和教學能力,提升醫院綜合競爭力。
人才是發展的根本和關鍵,李寶娥稱要大膽改革創新,大幅調整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政策,打造高質量的人才隊伍。同時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學技術、醫療服務、醫院管理深度融合,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化、規范化水平,落實國家和行業信息化標準。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