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彥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
疫情反復、需求收縮、供給沖擊……近三年來,受疫情影響,國內外經濟形勢給民營企業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嚴峻形勢,民營企業如何沖破藩籬,實現高質量發展?2月13日至16日,圍繞如何推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省政協提案委員會、民族和宗教委員會組成第二調研組,赴寶雞開展專題調研。
調研組先后來到企業生產一線和社區進行走訪摸底,詳細了解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傾聽群眾“急難愁盼”。
在陜西漢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搶抓工期;在鳳縣綠能新材有限公司,工人們正在將廢棄礦渣及邊角料回收再利用;在鳳縣平木鎮白蟒寺避災搬遷安置社區,一棟棟漂亮的兩層民居整齊排列……
近年來,寶雞市緊緊圍繞“一四五十”發展戰略,堅持“4321”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切實推進生態化轉型,用真金白銀支持民營企業更好更快發展。
“民營企業在發展中仍面臨著量質不強、人才流失和融資難三大問題。”在閉門座談會上,民營企業家們直陳問題。
寶雞市興宇騰測控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譚蓓說,公司是傳感器生產企業,一直面臨人才短缺問題,希望政府能夠出臺相應政策,幫助企業解決技術人才不足問題。
“中國未來的蘋果高質量發展新模式,應該是企業作為孵化平臺規模化栽植,統一采購銷售,通過縣域品牌化運營,建立完整的產銷全產業鏈對接全國市場,實現互利共贏,以蘋果產業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木美土里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鎮手拿一顆紅彤彤的大蘋果開門見山地說道。
和氏乳業集團是一家集飼草種植、奶畜養殖、乳品研發、智能制造、食品檢驗、精準營銷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集團化乳制品民營企業。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受交通區位優勢弱化等因素影響,企業研發人才引進難、留不住等問題依然存在。
“政府應把民營企業家當自己人,尊重企業主體地位,建立經常性溝通交流機制,在經濟政策制定、重大經濟活動中讓企業家充分參與,政策就會接地氣,企業家就會有歸屬感,這也是建立‘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的有力舉措。”省政協副秘書長賈正蘭說,應出臺針對性措施,讓人才更有參與感、獲得感。
民營企業主要從事農業初加工、中低端制造業、傳統服務業、房地產及建筑業,產業附加值相對較低,抗風險能力較弱,從事技術工作的人員占總員工的比重不足6%,55.63%的企業沒有研發投入,80.13%的企業沒有專利。
為推動寶雞民營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寶雞市積極落實《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和寶雞市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1+5+N”系列政策,加快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支持民營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和信貸投放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健全人才服務機制,創新完善服務保障能力。
截至目前,寶雞市私營企業總數達到7.44萬余戶,市場主體達到30.22萬戶,涌現出了東嶺集團等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龍頭骨干企業,成為引領寶雞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郭社榮建議,應把培育發展首位產業和優勢主導產業作為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立足資源、環境、發展基礎,以擴總量、育品牌、強聚集為抓手,培育壯大一批縣域龍頭企業,持續優化縣域產業布局。
“建議設立民營企業紓困增產增效專項資金貸款,降低民企貸款融資利率,鼓勵金融機構出臺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針對民營經濟發展中的融資難問題,寶雞市政協副主席明濤建議。
針對政府出臺的惠企紓困政策宣傳和落實力度不夠等問題,調研組建議,政府在出臺政策的同時,應面向社會及時發布惠企政策,讓民營企業及時了解政策信息。同時,要加強對新生代企業家的教育引導,有針對性地開設專門培訓課程,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增強新生代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