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企業在市場中摸爬滾打,最懂客戶需求;高校深耕科技前沿,最了解技術迭代動態。
如何更好地讓企業和高校在科技創新中優勢互補、各展所長,讓更多的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創造價值?
在科教戰線工作多年,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對此有更多新的思考和見解。
“‘雙一流’大學具有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企業是創新主體,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盧建軍認為,加快推進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需要解決好“企業主導什么、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等問題,更為有效地攻克“難點”、打通“堵點”、破解“痛點”。
當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難點”“堵點”“痛點”體現在哪里?盧建軍分析指出,首先,高校與企業考核評價導向不同,企業是市場導向,高校是成果導向,訴求差異導致融合動力不足;其次,傳統的“甲乙雙方、一紙合同、一個項目、一筆經費”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科研成果離產業化應用還存在距離,導致“兩張皮”現象;此外,企業是有組織的研發,高校是傳統的教授帶學生式科研,科研的進度、質量和成果與企業需求存在差距。“另外值得關注的是,高校的科研平臺、儀器設備等創新資源很難進企業,企業進高校的管理運行機制還不健全,校企‘在哪融合’常常讓雙方陷入兩難。”
結合多年的探索實踐,盧建軍建議,建立“一中心、一孵化、兩圍繞、一共享”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由企業作為需求、投入、管理、轉化四方面主體,聯合高校科研團隊和平臺,建立企業主導共同管理運行的研發中心或研究院,引入金融資本、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建立大企業承載的技術成果轉化孵化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加快創建世界一流企業,增強企業原創技術策源能力。同時,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作用,落實校企“雙導師”制,培養“專尖特精”人才,通過“學校招、企業供、政府助、多方贏”共享機制,解決高端創新人才緊缺問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