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靜波 攝
6月28日下午,省政協召開“加快推進我省儲能產業發展”專題協商座談會。
省政協委員,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事、總經理武建學建議:
陜西省是新能源大省。據現有評估數據,風光資源經濟技術可開發量約1.5億kW,開發潛力較大。隨著新能源大規模并網,需要儲能調節彌補新能源的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等缺陷,促進新能源消納、支撐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目前,除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將在2024年建成投產外,陜西省暫無成規模的儲能項目。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抽水蓄能站點資源與新能源資源、負荷的空間分布不匹配。
抽水蓄能電站是目前世界上技術最成熟、最安全、最具規模化發展條件的儲能項目。陜西省新能源資源、負荷主要分布在陜北和關中地區,但受地形地質條件、生態環保因素限制,陜北、關中地區抽水蓄能站點資源有限、建設條件較差,站點多在陜南地區,資源分布與需求的空間匹配性較差。從建設周期看,新能源一般在1年左右,抽水蓄能電站一般為6年~7年,近期抽水蓄能發展難以滿足新能源發展需求。
2.新型儲能缺少頂層設計。在新型儲能方面有部分專項規劃,但缺乏系統研究。以壓縮空氣儲能為例,省內幾家設計院在開展規劃研究工作,對需求規模和布局尚未形成統一方案。相關新型儲能標準體系不夠完善,如鋰離子電池安全技術標準、消防標準不完善,業內對電化學儲能消防安全認識不統一,影響新型儲能發展。
3.新型儲能發展仍存在諸多技術裝備問題。電化學儲能、壓縮空氣儲能、氫儲能等新型儲能建設周期相對較短、應用場景廣泛,但技術成熟度相對較低、有的裝備國產化率不高,還有諸多問題待破解:電化學儲能存在進一步降低成本及安全運行問題;壓縮空氣儲能存在成本偏高、受地質條件影響大等問題;氫儲能存在能源轉化效率低、投資成本高,在制儲輸環節均有一系列技術問題需要解決。
4.新型儲能成本回收機制和商業模式不成熟。新型儲能電源和負荷雙重屬性使其參與市場的身份難以界定,加上項目定位和模式多樣,價格機制形成難度大,成本回收困難。電力市場目前的運行機制,難以準確反映新型儲能多重價值,尚未形成成熟的商業模式,亟需出臺有效的電價支持政策。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及建議
(一)做好新型儲能頂層規劃設計
1.重視規劃引領,加強規劃銜接。統籌儲能發展各項工作,制定新型儲能發展規劃,如壓縮空氣儲能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加強與能源、電力等規劃的銜接,特別是與抽水蓄能規劃的銜接,確保發展規劃有效引導儲能行業發展。
2.明確功能定位,做好規劃布局。結合省內資源稟賦和電力發展需求、產業分布,合理做好儲能發展布局,明確各地市發展方向和發展重點。如抽水蓄能項目雖然技術成熟、經濟安全,但受地形地質條件、生態環保因素影響較大,不是每個地市都適合發展,要在科學論證需求規模和明確服務對象的基礎上,合理布局,避免不管條件一哄而上。陜北、關中、陜南儲能發展應各有側重。
3.加強標準建設,促進健康發展。按照儲能發展和安全運行需求,結合省情特點,研究制定新型儲能的安全、消防等技術標準,規范儲能系統建設運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二)加快推進儲能項目建設
1.加快推進抽水蓄能項目建設。抽水蓄能項目建設周期長,要做好抽水蓄能需求規模論證和新增項目納規工作,確保抽水蓄能科學有序發展;做好已開工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確保按期投產;條件成熟的項目,要盡快核準、盡早開工、早日投產發揮作用。
2.積極開展新型儲能試點示范項目建設。緊緊把握國家開展新型儲能試點示范工作契機,積極推進壓縮空氣儲能、電化學儲能、熔鹽儲熱、氫儲能等示范項目,通過示范項目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產業化發展,促進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加快推進第一批共享儲能項目建設,研究解決共享儲能發展中的問題。
(三)加強儲能核心技術、裝備研發
1.加強新型儲能技術創新。堅持儲能技術多元化,推動鋰離子電池等技術成本持續下降和商業化規模應用。出臺政策鼓勵采用鹽穴、人工硐室、廢棄礦洞等建設儲氣庫,研究深埋鹽穴開發利用條件,掌握壓縮空氣儲能核心技術。利用風光棄電、工業廢熱等進行熔巖儲熱技術研究和示范應用。在榆林探索開展新能源制氫、儲氫、氫能綜合利用研究。加強省內儲能相關國家實驗室、高等院校、設計院產學研融合,打造一批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推動儲能核心技術和研發能力提升。
2.完善新型儲能產業鏈。依托省屬企業陜鼓動力,擴大在大型節能高效壓縮機設計制造方面的核心優勢,促進壓縮空氣產業鏈發展。積極引入鋰電負極材料、電解液等產業,培育廢舊電池回收產業,健全電化學儲能產業鏈,統籌優化省內各地市電化學儲能產業布局,避免重復建設。依托陜西氫能、陜汽、隆基氫能等龍頭企業,加快氫能產運儲加產業布局,推動氫能基地、氫能示范城市、加氫站、氫能重卡等上下游產業鏈及制氫裝備制造業發展,打造陜北氫能產業基地。
(四)健全新型儲能價格機制和商業模式
明確儲能電站作為獨立市場主體參與電力輔助服務及市場化交易的準入條件、交易機制,研究出臺儲能電站調用、補貼政策,明確交易、結算細則,充分體現儲能消納新能源、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等多元應用價值。如完善峰谷電價政策、促進用戶側儲能發展,研究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容量電價機制等。探索共享儲能模式,鼓勵新能源電站以自建、租用或購買等形式配置儲能,鼓勵發電企業、獨立儲能運營商通過市場化方式合理分配收益。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