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靜波 攝
6月28日下午,省政協召開“加快推進我省儲能產業發展”專題協商座談會。
省政協常委,國家開發銀行陜西分行黨委書記、行長吳元作建議:
近年來全球新型儲能行業高速增長,近五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70%。我國2019年后才進入儲能商業化階段,但發展勢頭迅猛,目前已成為全球新型儲能裝機的主力市場之一。我省儲能項目的規劃工作比較扎實,但開工建設進度不快,按照去年新增并網大型儲能項目規模排序,內蒙、寧夏、山東、新疆、湖北、甘肅等省份名列前茅,我省排名相對靠后。我省需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搶占儲能市場爆發的機遇,把陜西建設為國家重要的儲能基地。
一、我省儲能項目發展空間
對于發電側,根據陜西省《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到2030年我省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8000萬千瓦。目前我省新能源配套儲能裝機比例要求在10%-20%之間,按照15%比例統一測算,預計到2030年陜西發電側儲能裝機需求為1200萬千瓦,按約6元/瓦的平均投資成本測算,總投資將達720億元,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能實現收入約93億元。
對于電網側,根據國家能源局《抽水蓄能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陜西將重點推進富平、佛坪、神木、漢濱等16個項目建設,共計裝機容量為1725萬千瓦,按6元/瓦測算,總投資約為1035億元,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能實現收入近215億元。
對于用戶側,目前我省共獲批23個增量配電試點項目,其中國開行支持的安康高新區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已率先啟動,項目總投資11.3億元,將來每年預計實現收入3.08億元。如23個項目均建成,簡單匡算合計投資約260億元,每年將實現收入71億元。
二、我省儲能技術優勢及發展現狀
抽水蓄能方面,目前抽水蓄能是主要的大規模儲能方式,技術非常成熟,在全球儲能裝機容量占比達到79.3%。我省秦嶺山區具備良好的建設抽水蓄能電站的條件,規劃的抽蓄電站較多,國網陜西公司、陜投集團參與投資了部分抽蓄電站項目。西電集團擁有抽水蓄能發電機保護器技術、微電網技術,可以在我省抽水蓄能電站建設上發揮一定作用。
電化學儲能方面,我省全釩液流電池技術發展潛力較大。華秦儲能、陜西有色下屬的五洲礦業公司均具有自主研發的全釩液流電池技術。同時,陜西釩礦儲量位居全國第7,五洲礦業在商洛市保有釩礦地質儲量3040萬噸,我省具備發展全釩液流電池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
壓縮空氣儲能方面,我省儲氣庫資源儲備豐富,省內企業在空氣壓縮、膨脹發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礎,具有較強優勢。陜鼓動力作為陜西強企,已參與建設國內最大的湖北應城30萬千瓦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此外,我省陜西有色集團擁有很多有色金屬廢棄礦井,陜煤集團、延長集團擁有很多廢棄煤礦礦井,可以將省內合適的廢棄礦井改造用于儲氣庫建設。
重力儲能方面,我省企業在傳動系統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礎,有廢棄礦井可以利用,但缺少系統集成技術和電機制造能力,可考慮從國外引進成套技術。
氫儲能方面,陜西氫氣資源、氫能產業配套、科研轉化能力強,具有發展氫儲能的潛在優勢。
三、工作建議
(一)從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三方面同時發力,加快推進我省儲能項目建設
一是大力推進共享儲能項目建設。發揮省內企業的作用,采用新型儲能技術,加快建設省發改委已規劃的17個共享儲能電站。二是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加強與國家電網公司的協調對接,推進已規劃的16個抽水蓄能電站的勘測設計、可研編制和項目審批等前期工作。三是加快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建設。以國家批準的23個增量配電網項目為基礎,加快項目核準和規劃審批進度。
(二)聚焦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全釩液流電池等新興技術和產業,針對性地推進補鏈強鏈
一是明確壓縮空氣儲能產業的牽頭企業,主動與掌握技術的研究機構合作,彌補省內企業在系統集成技術環節的短板。二是選擇有實力的省屬企業,從國外引進重力儲能成套技術,爭取獲得獨家授權。英國Gravitricity公司的技術相對成熟,在改造煤礦豎井方面有一定的經驗,是比較理想的合作對象。三是在全釩液流電池方面,支持五洲礦業加強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四是支持省內科研機構參與關鍵儲能技術的研發。發揮秦創原作用,利用“揭榜掛帥”機制調動省內科研機構的積極性。
(三)制定優惠政策,建立支持儲能產業鏈加快發展的激勵機制
由于受技術成熟度、國家配套政策滯后、定價機制不完善等因素影響,目前大型儲能項目尚難盈利,各省均采取擴大鋒谷電價差額、經費獎補、稅費減免、運營補貼等優惠政策,積極支持本地儲能項目發展。建議我省借鑒其他省份經驗,提供相應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引導省內企業參與儲能項目建設。
(四)有效利用資本市場,提升資金運作效率
目前儲能行業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超過50倍,開展重力儲能的中國天楹公司市盈率達到60倍以上。我省可支持省內上市公司參與儲能項目建設和儲能產業鏈的打造,提升公司市值,通過資本市場回收前期投入的資金成本。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