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靜波 攝
6月28日下午,省政協召開“加快推進我省儲能產業發展”專題協商座談會。
致公黨西安財經大學總支副主委、西安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李勃昕認為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陜西省發改委發布的《陜西省2022年新型儲能建設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中提到,要著力提升新型儲能的規模化與集約化效益。氫儲能具有儲能容量大、儲存時間長、清潔無污染等優點,我省能源資源稟賦,工業副產氫產量巨大,為氫儲能產業發展壯大奠定了良好基礎,以氫能利用嵌入儲能產業發展,能夠為我省踐行“雙碳”目標,實現新一輪能源變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支撐。由此,提出加快我省氫能儲能產業培育發展的相關建議:
一、強化氫儲能產業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由相關政府部門牽頭,組織我省氫能、儲能行業組織和龍頭企業等技術力量,編制我省氫能儲能產業的技術路線和發展規劃,明確總體思路,為推動我省氫儲能產業發展指明方向,為氫能儲能產業提供權威技術支撐。將氫能儲能納入我省能源體系統籌規劃,優先支持氫能儲能技術研發,打造我省氫能產業鏈的儲能板塊。
二、給予氫能儲能企業政策傾斜,加大扶持力度。以發改委、能源局為主要行業主管部門,設計氫能儲能激勵政策,給予一定的產業引導和財稅補貼,培育氫能儲能企業快速發展。充分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研究設立專項資金支持、所得稅抵免、投資補貼、貸款優惠、產業發展基金等扶持政策,吸引頭部企業落地,支持我省氫儲能產業發展壯大。完善儲能相關市場價格機制,拓寬用戶獲利空間,逐步形成合理的市場化傳導機制,助力氫能儲能企業融入市場經濟,尋求自主發展路徑。
三、推動氫儲能關鍵技術研發和系統集成。以隆基氫能、西安交通大學等龍頭企業及科研單位為依托,聯合省內氫能和儲能領域主要企業,針對新型儲能技術、儲能規劃與運行、儲能應用市場化機制、儲能性能測評等開展研究工作,強化儲能基礎創新研究,推動我省氫儲能產業的產學研合作。針對分布式發電、氫能汽車等領域的需求,開發應用先進的儲能系統集成,實現氫能與儲能系統的深度融合,提升整體效率,增加綜合效益。積極發揮省內氫能行業組織和儲能領域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以“秦創原”為招商引資平臺,引入外部氫能儲能研發機構,形成良好的協同創新和技術轉化機制。
四、做好氫儲能標準設計和重點項目跟蹤管理。組建氫能儲能產業標準化委員會和專家工作組,探索氫能儲能標準設計,包括相關技術應用和工程建設的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維護等各個環節,重點破解氫能儲運、儲能、轉化階段的安全質量與環保控制標準研制。每年遴選一定數量的重點示范項目,構建氫儲能項目生命全周期管理體系,統籌考慮氫儲能系統的設計、制造、運行、維護和回收等環節,實現全流程精細化和系統化管理,保障氫能儲能系統長期安全穩定運行。
五、加快示范工程建設。圍繞我省綠氫生產基地,開展風光氫儲試驗和示范工程,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持續推進加氫站建設,大力發展氫能儲能上下游制造業,建設西部燃料電池規模化生產研發基地。在我省重卡、物流需求密集區,因地制宜建設分布式制氫和充電站融合綜合能源服務站,開展電氫耦合技術的工程化示范,打造電氫耦合精品示范工程,參與電網靈活性調節,建設分布式氫能儲能示范項目。
六、全面評估氫儲能多元價值,與電儲能形成優勢互補。一方面,研究建立可量化的氫儲能價值評估模型,涵蓋能源效率提升、溫室氣體減排等方面,全面客觀地評估氫儲能系統產生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體現氫儲能多元價值,有效彌補電化學儲能安全性較差、資源緊缺、配儲時長短等不足之處。另一方面,我省傳統化石能源豐富,可充分利用工業副產氫技術,將氫納入能源儲存和管理系統,并利用現有天然氣網絡儲存氫氣,通過使用摻氫天然氣發電緩解能源短缺,探索多元化、互補式儲能。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